上海众创空间如何用海派特色吸引创业者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杰 | 上海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50期)

有着10多年咨询业务背景的周炜,从2014年开始进入创投界,其创办的XNode目前在上海创设了4个物理空间,总部在上海静安区的华侨大厦,而这里曾经是各种跨国机构在沪的办公场所。如今,华侨大厦的9楼和17楼,已经成为国内外创业者聚集的场地。这里中外创业者的比例被控制在1:1,初衷是为最大程度发挥“混搭”带来的创新活力。

传达开放、共享、融合理念的众创空间对于很多人而言已不陌生,如今,这种灵活多样的创业孵化因子正在组成更大的互动分享平台,从单个项目创业,到抱团组成“社群”创业,来到上海的创客们从此有了连接彼此的纽带。

据了解,目前上海众创空间已达到500余家,每一位创客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到自己心仪的“根据地”。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表示,众创空间近年来发展快速,上海市的众创空间也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国际化的众创空间能够吸引全球的创新创业者在上海更加便捷地创新创业。

“老外更愿意和中国人一起创业”

2015年11月15日, XNode静安空间开业,营业面积共计2000平方米,开业不到两个月满租。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挪威、澳大利亚、荷兰、德国等19个国家与地区的近200名创业者汇聚其中,除了高

质量的创业团队,还有来自挪威、香港等全球各地的独立设计师、程序员、视频编辑师、心理咨询师等“自由职业者”。

WeCare是一家由德国人与荷兰人共同创立的经营高档厕所的企业,企业成立后,两位创始人觉得还缺一位采购经理,而这个岗位既要英文流利,又要熟悉中国行情。在他们隔壁的CareerXFactor团队擅长拍摄招聘视频,就主动为他们制作了一则招聘广告。此后两周时间,WeCare就从简历中挑选出十几人进行面试,最后选中了一位海归人才。“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这里打造成全是老外的众创空间,不过老外似乎更愿意和中国人一起创业。”周炜说。

上海创新创业新媒体联盟秘书长、孵咖啡创始人李岩指出,创业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文化的交叉与共融则更能体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业者所带来的思想碰撞。在考究商业模式、树立创业基调时,上海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更能为那些海外来华创业者提供适宜的养分,让这些老外更喜欢与中国人在具有开放氛围的众创空间里一起创业。

今年10月,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唯一一家创客基地也选择了XNode。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梅耕瑞(Graeme Meehan)表示,“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塑造澳大利亚作为创新国度的形象,必须倚靠持续发展且繁荣的澳大利亚创业和商业社群。上海的澳大利亚创客基地可以给澳大利亚的创客们提供一个成长、交流和联络的平台,与志趣相投的创业者们和成功商业人士共同营造这一社群。”

周炜自己的创业目标是打造立足于上海的国际化创业者社群。XNode目前的赢利模式是“孵化房租”,而不是如今很流行的“孵化创投”模式。在国内,他们依托技术社区“极客邦科技”,与极客群体保持密切联系;在海外,他们与韩国最大孵化器D.CAMP、日本德勤关联孵化器“武士阵”等孵化器合作,将一批创业团队引入上海。

周炜表示,兴起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创新孵化服务(CIS)是他们正在努力打造的服务和盈利模式。“大企业的体制往往不适合创新,管理层多、效率低,员工有了创新点子后无法快速实施。跨国企业为了突破这种体制障碍,产生了购买CIS的需求。”他解释说,大企业通过与孵化器合作,一是寻找优秀创业团队,与其合作或进行收购;二是剥离企业内创新团队,让他们入驻孵化器,进行效率更高的开放式创新。

海派众创空间:总有一款适合你

一位创业者告诉记者,过去创业者往往喜欢大场面、大场景,人人都要像马化腾一样成功,但是回归理性之后才发现创业的机会、创新的源泉全部在产业深度垂直层面,没有那么多大场景让大家人人成为马化腾,连接就是创新。“小就是大,慢就是快,深就是广,破除商业地产式思维,才能迎接属于自己的创业进行时。”

位于上海长宁区世贸商城内的马克沪众创空间如今已是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基地。今年8月才入驻该基地的“Draw me.” 立志于成为未来视觉艺术产业最大的入口。有新加坡海归背景的创始人叶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项目于2015年末正式启动,历经半年多的产品开发与三个多月的demo与用户测试,累计收获超过3万用户及超过1万幅绘画作品,并和包括世界最大的手机壳定制公司Case Station 等多家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推广平台上艺术家的作品。

“我们自项目启动不久就获得了EFG雏鹰计划、人大人科创教育投资、马克沪众创空间孵化投资,目前正在进行天使轮融资,”叶朋表示,“长宁区的文创政策与支持环境非常好,同时具备较高的跨界包容性,非常符合我们 ‘科技+艺术’整合创新设计的理念;另一方面,长宁区地理位置优越,更加容易吸引优秀的人才,所以我们选择在这里创业。”

闵行区莘庄的智慧园商务大楼里,有一家名为“起点创业营”的民营孵化器。它不仅帮助创业者解决办公场所,还定期组织创业活动,打造创业氛围。成立不久的“嗅觉系”的初创团队就在这里,其目标是采集全球最好闻的香水,通过与香水品牌签约代理,将小众香水品牌引入中国,并附上中文故事与介绍。美国海归、创始人沈毅飞告诉记者,今年“嗅觉系”的年销售额为1300万元,取得了很好的收益,但和智慧园里的“大咖”们比还是有距离。

“起点创业营会经常组织身家过亿的‘大咖’和我们进行交流活动,令我受益匪浅。比如今年组织去敦煌的‘创游记’,在沙漠里和查理(起点创业营创始合伙人)、于刚(壹药网创始人、董事长;原1号店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比赛骑车、近距离对话。”

P2的第一个空间成立于2010年,创始人郑健灵一直致力于联合办公在中国的推行和发展。 目前,P2在全国范围已有20余个空间,空间内入驻了超过300家团队,同时还有数十个空间正在施工、开发中。

“足记”从8人创业团队到如今40多位成员的演变史中, CEO杨柳已经记不起多少次出现服务器宕机、无法访问、加载速度慢等问题。这家从联合创业办公社P2“走出来”的企业,连续3周位列APP下载量排行榜第一名,用户数已达4000万。杨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另外一个同在P2的创业团队“周末去哪儿”也曾在“足记”有技术、融资难的时候提供过帮助,“目前我们在资源互换,比如他们有迪士尼活动也会在我们的平台上面推广。”

杨柳表示,P2给了她创业者之家一样的感受。“人多了也想要不要换个办公的地方,但最终觉得P2更适合我们。P2本身也是创业团队,他们很了解我们需要什么。每个月有创始人聚会晚宴,我们可以定期见面交流。

————————————————————————————————————————

2016年第5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5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