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只是第一块烫手的山芋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1期)

文 | 著名职业经理人,微创中国董事长 唐骏

国庆结束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继出台了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意见稿,引来了社会广泛关注。平台闻风声,媒体炒热闹,百姓愁价格。

当下是网约车平台服务合法化进程非常关键的时刻,“网约车”只是第一块烫手的山芋。各地政府既不能打击“互联网+”发展积极性,又要确保公共交通体系的稳定,还得照顾老百姓的感受。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细则正式出台会使网约车的安全保障有较大提升,因为它比较明显地传递出监管部门对网约车的“硬件”要求很高。

在价格体系上,征求意见中提到让市场来决定,这是非常科学的。作为用户,担心价格上涨,特别是比出租车贵,认为监管部门是要维护出租车体系利益,我觉得这是大家多虑了。过去,在平台混战的阶段,资本介入烧钱抢流量,这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价格逐渐上浮,平台收取中间费用是必然的。

对于各地的征求意见,也有观点认为地方政府对交通部文件有过度执行之嫌。比如说要求司机是本地户籍、要求网约车辆的舒适度等等。我们应该对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监管体系的初设宽容一些。

网约车规范的政策是非常需要的,作为共享经济热潮下的产物,网约车从诞生至今身份一直相对灰色。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需要规范起来。因处于监管边缘,过去已经发生了数起网约车的危害案件。我们在对受害者表达同情、对肇事者表示愤怒之后,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改变这块灰色地带。

然而,当前出台的政策监管在执行上还是有较大难度的。比如说,上海出台细则要求从事网约车的司机必须具备上海户籍、车辆要有上海车牌,并且轴距要达到2700毫米。根据滴滴公布的数据,上海只有不足五分之一的网约车的服务车辆符合新轴距要求;而在41万余位网约车司机中,拥有上海户籍的不足万人。这个情况在深圳类似,深圳3000余辆网约车几乎都是外地车。如果按照细则明确执行,这就意味着,许多城市网约车服务平台可能要“濒死”。

共享经济是大趋势,但监管太严可能打击积极性,这对立法部门是大考验。互联网时代,网约车大大增加了出行的便利,使人们在出行上拥有更多选择。监管是为了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保障,而并非要让网约车集体消失。现在的征求意见许多还是首次提出,建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让用户、司机及平台有更多发言权。

我们鼓励共享,网约车服务将成为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与传统交通体系形成良性的交叉互补。

我们希望立法,只有合法合理才能保障各方的利益,所以网约车服务一定会是标准化、安全化的。

我们希望在所有领域都有不断开放、不断完善的发展方向,这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必经之路。

————————————————————————————————————————

2016年第4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4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