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数亿人目光的扶贫论坛|报道精要

 

中央发出总攻令,5000万人口脱贫各地打算这么干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 李建广

“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7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调研考察时强调。此时,距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已将近一年。

那么,目前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什么阶段?遇到了哪些新问题?还有哪些重点工作要做?9月26日至28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甘肃省定西市委、市政府联合承办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定西召开,围绕“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这一主题,300余位政商学界代表共聚一堂、建言献策。

◎中央发出总攻令,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

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展如何?2015年,扶贫迈向“精准滴灌”,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7017万人减少到5575万人,全国千万减贫任务超额完成。然而,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道理不难理解,经过多年的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本脱贫了,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7月20日,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对当前扶贫形势作出这一判断。4年时间,5000多万贫困人口,任务非常艰巨。在论坛开幕式上,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林铎坦言,甘肃省已经把咬定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目标、把带领贫困地区群众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作为最大的责任。

为什么要下如此大气力搞扶贫开发?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指出,扶贫开发事关人民福祉,事关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体现中国特色与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扶贫工作面临哪些新问题?“数字脱贫”、政府“包办”等仍需警惕

当前,各地正紧锣密鼓地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中。不过,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些新老问题也值得注意和警惕。论坛上,与会嘉宾主要就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一,“数字脱贫”现象。有地方对中央设定的脱贫目标的理解不到位,只想着怎么把“成绩”尽快“算”出来完成任务。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介绍,有的地方甚至提出2016年结束战斗,2017年打扫战场。他还说,从各地调研情况看,还有地方对如何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比较重视,但是对“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等长远问题还不大清楚。如此,只注重眼下数字,不看重机制保障,很容易造成“脱贫又返贫”。

第二,政府“包办”扶贫,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据介绍,在部分地区扶贫过程中,仍存在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由政府说了算的现象。还有的则是没考虑当地实际就对一个产业一哄而上。对此,农业部扶贫办副主任严东权指出,要选准一个好的产业,关键要根据我们的基础、特别是资源禀赋来选择。另外,他还指出,政府可以给农民提供服务,但不能代替市场做主。

◎5000万贫困人口怎么如期脱贫?各地打算做好这三件事

1.继续在精准上下功夫,坚决防止出现“数字脱贫”

扶贫,贵在精准。贵州省铜仁市副市长张文聪说,要把精准扶贫的靶子找得更准。去年“回头看”,我们从原来89万贫困人口中剔除掉了19万,真正把精准做得扎扎实实,做到该进的进来,不该进的出去。

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在谈精准扶贫时尤其强调,要严把贫困人口的退出关。他说,定西市正实行村、乡、县、市四级层层把关制度,并通过第三方评估来确定帮扶人口的退出,要坚决防止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现象。

2.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重点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

如何确保脱贫的人口不返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李国祥说,产业扶贫应该是治贫的根本性的措施。农业部扶贫办副主任严东权也认为,产业是贫困人口脱贫的一个依托,任何时候都要把产业扶贫放第一位。

不过,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又该怎么办?在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安利民看来,主要还是要着手抓易地扶贫搬迁问题。据测算,“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搬迁人口将达981万。如何有序地完成易地搬迁,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搬迁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仍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挑战。

3.构建大扶贫格局,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

如何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成为与会嘉宾为扶贫建言献策的又一个重要话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张吉忠指出,在政府主导整合扶贫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也认为,扶贫开发政府是主导,主导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战役。也就是说,不光是政府一家来做,而是要发挥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真正形成全社会扶贫“大合唱”的局面,来共同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首届中国扶贫论坛与会者吁优化全球扶贫理论

p102

中新社甘肃定西9月27日电 (邢翀) 首届中国扶贫论坛27日在甘肃定西举行,不少与会专家表示,全球扶贫理论有待优化,中国的扶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能够在理论创新和成果转化上为全球扶贫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称,从世界范围来看,扶贫理论就实践而言比较滞后,全球扶贫实践并没有完全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反贫困经验还未能真正完全地总结出来。“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扶贫成就世界有目共睹,很多做法都能够从理论上进行总结。”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扶贫对一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反贫困理论并没有成为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经济学常常以效率为主题,宏观经济学有三大问题,关注增长、通胀和失业,而没有把反贫困作为主题。这就导致了反贫困理论的滞后。

北京师范大学贫困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表示,消除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首要目标,在“落地”过程中,中国提出了“绿色减贫”这一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脱贫新方式,并建立了综合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的绿色减贫指数评估体系,对全国各贫困片区进行测评考核,从而更有利于扶贫事业的经验总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芸认为,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主要从物质层面解读贫困,而贫困的精神心理特性和社会文化属性往往被忽视。“从中国的扶贫实践来看,精神贫困可能是一个更加隐蔽、更加可怕的社会现象。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应当互为支撑,共同推进扶贫攻坚进程。”

与会专家均表示,当前全球扶贫理论建设落后于实践建设,要想彻底消除贫困,还需要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推进精准扶贫挖掘特色产业

2016 - 09 - 27 央广网

央广网甘肃9月27日消息(记者高敏)位于甘肃中部的定西,是全国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今天,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定西举行,全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战,如何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扶贫?各地有怎样的探索和思考?

甘肃定西,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的交会地带,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早从1983年开始,定西首开全国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的先河,2015年,定西实现脱贫19.16万人,还有贫困人口超过44万人,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决战决胜的冲刺期。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表示,精准扶贫,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定西要紧紧围绕中药材、马铃薯、果菜等优势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张令平:中药材的种植面积150万亩以上,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在300万亩以上。全市有天然草场和人工牧场1300多万亩,去年草产量达到700多万吨,我们正在全力打造“中国药都”“中国薯都”和“中国西部草都”。大力实施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企业走,这种四跟进的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于特色产业收入。

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开发的重要途径。在山清水秀的贫困山区贵州铜仁,推进农业和旅游结合,效果就非常好。当地的农业园区都打造成旅游观光的休闲区域,从去年到现在,接待旅游人数1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0亿元。同时,大力推进电商扶贫,促进当地丰富农产品销售。

要精准扶贫,还必须解决钱的问题,把破解资金瓶颈作为抓手,推进金融扶贫。贵州铜仁在这方面有不少尝试,副市长张文聪介绍:

张文聪:第一个是在五菱山区跟国开行签订了一个协议,国开行授信32亿。第二个,我们发行了全省第一个扶贫发展基金,叫中国五菱山扶贫发展基金,目前已经有前期203亿到位。第三点,我们实施了精扶贷,凡是建档立卡的农户,只要通过了信用评级授信以后每一户不需要抵押,不需要担保,就可以贷5万的小额信贷,支持他们自己创业发展,今年已经发放了8亿。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精准扶贫攻坚战当中。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吉利精准扶贫项目组组长陈文明表示,精准扶贫要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特产扶贫四个方面入手,过去几年,吉利在贵州、四川等地投资建厂,带动当地就业,拉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

陈文明:我们工厂,一个岗位上下游可以带动10到15个就业机会,把我们企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捆绑在一起,通过就业扶贫,把这个事做实,达到共赢的目的,真正能够激发内生动力。

 

激活扶贫攻坚的社会力量

——首届中国扶贫论坛综述

2016 - 10 - 01 《农民日报》 记者 石亚楠

9月27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以“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甘肃省定西市举办。来自各部委、省市政府的官员、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以及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理论创新、产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下一步全面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新鲜的良方益策。

理论创新——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与成果转化

要加强扶贫理论的总结和研究。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认为,扶贫问题的研究就世界范围来看,发展比较滞后,还没有完全上升到理论的层次。理论工作者有责任,把我国扶贫发展的经验,包括世界扶贫的进程认真地加以总结。

扶贫工作的重要地位需要进一步明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反贫困关系人类生存的权利,关系社会的公平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主题。未来,可以把反贫困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来考虑,通过社会招标等利益获得的方式来实现。要考虑给予贫困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包括减税免税,合理安排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比如最近证监会颁布的IPO扶贫绿色通道。

绿色、生态的产业扶贫模式,是扶贫应坚持的战略方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琦提出,绿色减贫是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脱贫的新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扶贫方式,它的动力机制、就业方式、发展路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以绿色发展带动扶贫,是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实施的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的结合。

成果是检验制度创新的唯一标准。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主任张静说:“友成基金会以互联网为抓手做了两件工作:一是教育扶贫,二是电商扶贫。作为公益组织我们主要致力于电商中的精神扶贫。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引用了MOOC的概念,即采用大型的在线公开课的方式。这种公开课由知识点构成,随学习,随做题,随测验,成绩很快会出来,成绩合格才算培训结束。培训完成后,我们还会扶上马送一程,保证这些人的店铺开起来,有流量,有稳定的收入,这才算完成我们的目标。”

实践探索——企业帮扶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金融扶贫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王广平介绍,在创新贷款模式方面,他们成功进行了探索:一是直贷模式,有劳动能力、创业意愿的贫困户,通过银行直接发放贷款,支持他们进行产业方面的发展;二是行业带动模式,对有劳动力和创业意愿、但没有明确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能力的,通过政府协调,由一些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带动协议,指导农户确定投资方向,使贫困户能够在企业的带动下增收致富、脱贫;三是贷资分红模式,对没有劳动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将农户名下的资金,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与当地的龙头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集中使用贫困户的贷款,每年按一定比例收益进行分红付息。

就业扶贫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吉利控股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陈文明表示,吉利集团一旦在贫困地区设厂,一个岗位上下游可以带动10到15个就业机会。该集团已经确定了5省9个市县区作为重点扶贫单位,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投资4亿~6亿元,帮助特贫人口1.2万多户。

“建一个基地,活一个产业,富八方群众。”深圳果菜贸易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赵绪萍介绍了公司创建的红河扶贫模式。“我们的项目在云南红河地区已经运作了三年,带去了新的管理理念、新的品种和技术,让土地生长出更多的价值。现在种菜的农民每户每亩的产值可以达到2万元。同时当地老人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来到产业园做工人,每个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

政策支持——让扶贫政策更加精准

精准扶贫为什么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安利民在论坛上深入阐述了政策扶贫的必要性。“‘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实现集中搬迁和分散式搬迁的人口达到981万。这是世界移民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搬迁计划。这些人口大多来自荒漠化、深山地区,地质灾害区和主体功能区。贫困程度严重,要素资源紧张是这些地区的显著特征。要全部解决这些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问题,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才能实现。”

政策的制定细化需要进一步准确完整地把握脱贫目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在发言中说:“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目标概括起来是这样的:‘两不愁,三保证,一高于,一接近,两全部。’其中既包括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更包括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两者完整不可分割。中央提出脱贫攻坚的目标后,各地脱贫的计划表也相继出台,有的地方提出‘2016年结束战斗,2017年打扫战场’。这样的计划是否是依据事实研判,实施起来有多大的把握要深思熟虑。”

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好政府的角色定位。张建军提出,在政府扶贫开发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但主导并不是主角,脱贫攻坚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战役。他认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还有巨大的潜力待释放,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工商企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的广度和深度需进一步拓展。各级政府要搭好平台,提供信息,搞好服务,使社会扶贫资源能够精准对接脱贫攻坚的需求,特别是要监督好管理好各项善款的使用。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决胜2020·首届中国扶贫论坛侧记

2016 - 09 - 29 《甘肃日报》 记者 杨世智

9月27日,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人民日报社联合指导,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定西市委、市政府联合承办的“决胜2020·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定西举行。

定西曾经以“穷”闻名全国。30多年来,为了摆脱这个“穷”字,全市先后进行过以解决生存为主的救济式扶贫和以解决温饱为主的开发式扶贫,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如今,开展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精准扶贫,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新课题。

在“决胜2020·首届中国扶贫论坛”上,来自中央有关部委,12个省份的政府部门,以及高校和扶贫企业的300多名代表,围绕“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的扶贫实践和扶贫路径,积极建言献策。

尽管定西市拥有30多年的扶贫开发经验,但面对精准扶贫这一新课题,定西市迫切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为当地扶贫工作建言献策。

定西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参加论坛的有来自精准扶贫政策制定部门的专家和扶贫理论研究工作者,也有在一线工作的同志,拥有前沿理论成果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使此次论坛成为交流经验、共谋发展、汇聚信息、创造机会的平台。他说:“真诚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企业家为定西市的精准扶贫问诊把脉、传经送宝,帮助我们全力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努力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定西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全面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制定了“1+16+5”精准扶贫方案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两高于,一接近”目标,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大力实施“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全市1829个村组建农民合作社7250个,引导908家龙头企业与5800多个合作社、849个贫困村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关系,发展带动农民群众共3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特色产业。同时,定西市还坚持把劳务培训作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建立了“组织领导统一、资金使用统一、培训主体统一、师资力量统一、统计口径统一”精准培训模式。近3年来,共培训贫困劳动力30万人次,输转劳务20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300多亿元。此外,定西市还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围绕水、电、路、房、教育、医疗等项目,努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定西市探索建立了精准帮扶机制、精准投入机制和精准管理机制。其中,在精准帮扶方面,探索建设了市、县、乡、村四级帮扶机制,动员4200余个单位结对帮扶63万贫困人口,累计投入各类社会帮扶资金55亿元。在精准投入方面,对全市33个贫困程度最深的村每村每年投入300万元特殊资金,集中精力补短板;投入5亿元,在1802个村建立了村级扶贫基金,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投入各类担保基金2亿元,与银行签订了1∶10的贷款协议。在精准管理方面,严把建档立卡出入关,推出“一核二看四评五公示”程序,在960个贫困村建成了集管理、统计、考核、分析、展示为一体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

论坛举办期间,围绕“政策支撑——让扶贫政策更精准”“理论创新——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与成果转化”“实践探索——企业帮扶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进行了三场高端对话。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认为,用5年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国7000多万农村人口的脱贫问题,是世界减贫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计划。这个计划,是中央根据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期待,进行认真测算和科学论证后做出的决策,只要采取非常规措施,付出艰辛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张建军用几个“前所未有”进行了概括:在世界移民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口搬迁计划,5年内扶贫搬迁1000万贫困人口,前所未有;在世界社会保障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将至少2000万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前所未有;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西部22个省份的党政一把手同时向中央签下“军令状”,前所未有。他说:“完整的脱贫目标,既包括了贫困人口的脱贫,也包括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认为,精准扶贫要做到对接、动员、模式、机制、服务、保障体系要精。其中,在扶贫对接方面,不仅要实现项目、政策、人员、财物的对接,还要做好思想观念的对接,切实围绕贫困人口确切、真实的需求来对接,做到“心往一块想、劲往一起使”。在引导整个社会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共同努力的同时,还要将扶贫行动演化成社会各个主体的自觉、自愿行动,使扶贫攻坚形成全社会持久性的、持续性的自觉行动。在扶贫模式上,要根据贫困的家庭各自不同的特点,精益求精。在扶贫机制上,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对象等各个主体都愿意主动参与的激励相融机制。

雷明建议,政府主导扶贫攻坚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要根据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群体、不同贫困对象实施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充分、健全、公正的保障体系。

深圳市果菜贸易有限公司计划投资8亿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探索一条多赢的扶贫模式,3年来已投资3.3亿元为当地引进了从种子供应到蔬菜销售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了1000亩蔬菜种植基地示范园,并实施了标准化管理,带动当地蔬菜种植户亩均产值达到了2万元,形成了“建一个基地、活一个产业、富八方群众”的扶贫模式。公司党委书记赵绪萍总结说:“在精准扶贫中企业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只有做到双赢甚至多赢,才能取得长效。”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表示,此次论坛必将对下一步扶贫工作的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增加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形成积极影响。 (有删节)

 

扶贫30年,定西的实践与探索

2016 - 09 - 26 《定西日报》 记者 马国旗 刘佳丽

西北,定西,黄土地。在祖国的版图上凝视,这里弥久徘徊的是贫困。贫困,是百年定西的历史性特征。

宣战,向贫困宣战!1982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中国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区域性开发扶贫”的先河。定西人民由此拉开了扶贫开发的历史性序幕。

当扶贫之路迈进精准扶贫这一阶段,定西更是举全市之力打一场扶贫开发的攻坚战和整体战!把脱贫攻坚作为首位工作、“一号工程”,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力量向扶贫整合,举全市之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整村推进扶贫新方式引起全球关注

1998年,定西作为甘肃扶贫模式创新示范的主要区域之一,率先示范推广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新方式。从试点至今,全市共投入资金39190万元,在贫困村(乡)示范推广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方式,扶贫成效显著。在2004年召开的上海“全球扶贫大会”上,定西市安定区景泉乡联新村“生态经济型反贫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得到了与会官员与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并作为全球70个、中国8个成功案例之一进行了广泛交流。

产业化扶贫开辟农民增收主渠道

贫困人口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要继续向前发展,核心问题是要增加收入,而增加收入的关键,就是要培育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定西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创新推广“企业+”精准帮扶模式,倡导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实施“三个四”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新型经营主体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需求走”的产业扶贫机制。

目前,全市马铃薯、中医药、草牧等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已达1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上来自产业扶贫,已初步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解决温饱进而带动脱贫致富的产业化扶贫之路。

智力扶贫新做法在全国广泛交流

定西始终把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在探索改革农村劳动力培训上,打造出“6254”模式,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资源分散、培训机构能力不强、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务经济发展支撑不强、重复培训现象严重的“六个问题”,积极聚焦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两大任务”,以统一建立组织体系、整合培训资金、明确培训主体、统筹师资资源、实施动态管理“五个统一”模式,全力推动实现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由多头分散实施向集中统一领导转变、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由“政府配菜”向“农民点菜”转变、由单一的技术培训向综合素质培训转变的“四个转变”。

2005年,在全省首创性地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对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101名村干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培训,有效解决了基层组织无人办事的问题,增强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2006年以来,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3713人、输转就业22290人,年均创劳务收入7000万元以上。2007年起,共招收贫困家庭“两后生”23957名,实现“培训输转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目标。对留守劳动力加大了种、养、加工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30万人次。

坚持为民取向大胆改革“危改”模式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定西市争取中央和省上补助资金15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5.6万户,并提出将原计划今年和明年两年完成的2.6万户改造任务,今年提前完成。面对艰巨任务,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大胆改革“危改”模式。

针对当前农村危房推倒重建的传统模式建设成本高、期限长,群众筹资难度大,容易造成返贫的问题,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的着力点,走出了一条施工程序简便、工程期限短、造价低、保持传统风貌等四大优势相结合的农村危房改造新路子,有效加速了脱贫攻坚步伐。

特别是在易地搬迁安置上,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互助老年幸福院建设等相结合,率先在全省探索推广贫困人口向城镇转移“政府兜底、零负担”的安置路子。

基层党建带动发展模式得到推广

一名党员一个标杆、一个党组织一个堡垒。定西市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深化“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采取“党组织+”工作模式,实现组织覆盖、工作覆盖、职能覆盖、领导覆盖“四个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带动致富的作用。

创新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互助资金使用模式

在帮助贫困户找准致富门路和增收产业的基础上,采取“贫困户+致富能人”“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等贷款模式,把2.1万户的扶贫贷款转变为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或股权收益实现增收。同时,大力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担保增信计划。

一路征程,一路凯歌。在重压下拼搏,在贫困中崛起,这里有着“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这里有着“30年,将170万贫困人口减少到44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7%以下”的定西速度;这里更有着一个个书写奇迹、创新模式、让世人瞩目的定西路径。 (有删节)

————————————————————————————————————————

2016年第4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4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