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看典型】湖南“旅游精准扶贫” 瞄准6000亿元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永华 | 湖南长沙、怀化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9期)

穷,是湖南网络界大V刘明对家乡——湘西永顺县的评价。近两年,刘明在自己的5个公众号与微博上,频频推出包括永顺在内的“大湘西”旅游资源和农产品宣传。

“刘明”们所做的,正是近年来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推出的“旅游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一项。

2016年3月,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在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上指出,“绿水青山掩盖着贫困落后,我省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基本上都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如何化解这个矛盾,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发展旅游业恐怕是首选。”

湖南省旅游局副局长高扬先认为,湖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总产值达一万亿元,现在还不到4000亿元,6000亿元的空间在哪里?“出路就在全域旅游,在于用扶贫来扶出一个巨大的空间。”

扶贫先扶心,不仅要经济扶贫,更要精神扶贫、文化扶贫

贫困地区没有人才、资金、市场、技术,交通偏远,全是拦路虎,怎样帮助当地百姓真正摆脱贫困?

多年的旅游扶贫实践后,高扬先认为,“扶贫先扶心”。在少数民族聚集的湘西大山中,不仅要经济扶贫,更要精神扶贫、文化扶贫,只有增强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才能从根子上破解扶贫难题。

在邵阳绥宁县,“当地不少居民属花瑶(编者注:花瑶指湖南省境内的湘西南腹地隆回县内瑶族的一个分支),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少数民族,不仅穷还自卑,不敢穿民族服装,觉得很丢人,把民族文化当做贫穷的符号。”高扬先说。

对此,湖南省旅游局的对策:一是扶起贫困地区干群发展旅游脱贫的信心,二是树立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的信心。

湖南青年学者李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以前,不少基层政府总认为发展旅游,对地方财政税收没有什么好处,缺乏动力;现在,基层官员发现全域旅游的前期基础投入很大,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也带来了财税。“地方官员主动作为发展旅游,作用重大。”

对贫困县的群众而言,靠发展旅游脱贫首先是信心不足,钱从哪里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湖南省通道县采访时,数位现已开办了农家乐的村民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表达了当初的担忧:拿娶媳妇、盖房子的钱去搞旅游,如果没人来旅游,亏了怎么办? 

“越穷,越不敢投入,结果就是越来越穷。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刘明说。

雪上加霜的是,财政也无法兜底。怎么办?高扬先认为,只能通过带头人的示范作用,要求村干部带头,动员搞旅游。

为此,湖南省旅游局专门举办了全省旅游专干培训班,主要培训对象为湖南省乡村旅游村官和旅游专干。毫无疑问,这些学员日后将成为对接旅游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纽带。

更艰巨的问题是,游客从哪里来?只有游客来了,而且留住了,老百姓才有信心干旅游。

“首先要解决流量不足的问题,这是乡村旅游的痛点所在。”高扬先指着办公桌对面墙壁上的湖南旅游地图向记者介绍从北到南依次划出的土家探源、神秘苗乡、古城商道、侗苗风情等12条精品旅游线路。

“散落在各村各寨的景点,就像是遍地珍珠,省旅游局所做的就是串点连线,利用张家界、凤凰等知名景区品牌,带动后发景区。”高扬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新的扶贫模式调动了相关部门的力量,“现在湖南的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只要一想到农村扶贫,就会想到旅游,举办相关会议和政策制定都会通知旅游局,或者征求旅游局的意见。”

全域旅游突破“两个集中”,老百姓收获旅游红利

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正是上述12条线路中的首条试点建设专线——“中国最美侗乡”精品路线的关键节点。通道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

通道之苦,让高扬先印象极为深刻。2008年,高扬先第一次去通道。他这样描述:“当时,没有高速公路,我从长沙乘火车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桂林,最后开车3个多小时才到县城,这是当时最快的一条线。”

抵达通道,眼前的景象更让高扬先不忍细看:老旧潮湿的县城,密密麻麻的蚊子满天飞;唯一的政府招待所客满,他竟然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地方住宿;来到农村,触目所及全是破破烂烂、摇摇欲坠的吊脚楼,逼仄的道路泥泞不堪,一下雨,泥巴、猪粪、牛粪搅在一起,根本没有下脚的地方。

除了村民生活困苦,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薄弱。这趟“通道之旅”给高扬先留下的另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回来时,因为没票,一路从广州站着到长沙。”

然而,如此闭塞的环境也让其获得了非常独特的竞争优势。在高扬先看来,湖南文化一个重要内容是少数民族文化,侗族文化在通道保存得非常好,是张家界到桂林的中间地带,可以很好地对接桂林和张家界。“通道对湖南旅游至关重要。这10多年来,我走到哪里就推荐到哪里。”

发展旅游成为共识。2014年,时任湖南省省长杜家毫在通道调研时强调,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定位,突出特色产业,促进通道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然而,李镇多次前往湘西地区调研后发现,以往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存在“两个集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旅游收入过度集中在个别热门景点,利润过度集中在景区运营商手中,老百姓很难分享到红利,基层政府也没有太多的实际收益。

如何破局?通道县原副县长杨长青介绍,通道发力全域旅游,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旅游扶贫与侗族文化保护相结合,政府通过规划,把分散的景点串起来,同时取消大部分景点的门票,分散红利,这样,参与经营的老百姓就实实在在获得了好处。

通道县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15年,以前在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皇都侗文化村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60多家贫困户做了星级农家乐,皇都侗文化村村民的平均收入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近2000块钱。

不仅如此,2015年通道的游客量突破了20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突破10个亿,比2014年增加近30个百分点,比2013年增加了近一倍。

“事实证明,扶贫为旅游扶出了广阔的空间,以前游客都是去知名景区,人流、财流过度集中在狭窄区域。旅游总量空间拓展后,产品线极大丰富,打造出了真正的全域旅游。”

高扬先举例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湘西花垣县,以前总有邻近的重庆人跑到那里大量收购土鸡,老乡们起初很高兴,后来才知道是重庆的乡村旅游做得好,土鸡供应不足,才跑来湘西买鸡。“现在,花垣县的旅游业突飞猛进,老百姓的鸡供不应求,更因为其产自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而备受追捧,再也没有多余的鸡卖给重庆人了。”

瞄准万亿产值目标,带动100万贫困人口脱贫

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能带动全社会增加5~7个就业机会。同时,旅游业是扶贫方式最灵活、返贫率最低、受益面最广、拉动性最强、扶贫效果最好的行业。

资料显示,“十二五”以来,湖南474万人口实现脱贫,其中通过旅游业带动脱贫70多万人,占15%。“十三五”期间,湖南规划通过旅游业带动100万贫困人口脱贫。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在湖南旅游大会上表示,要把分散在农业、水利、交通、扶贫等各行各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统筹起来,集中支持旅游扶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近期召开的湖南省旅游局长座谈会上,湖南省旅游局局长陈献春介绍,湖南积极申办2017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在湖南召开国际旅游扶贫大会,争取国家旅游局支持,已同意张家界市、湘西州和怀化市(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创建国家旅游精准扶贫创新示范区。

正在采访的时候,高扬先接到一份由湖南省民政厅发来的罗霄山脉扶贫的会议通知。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现在,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湖南省旅游局和民政、扶贫办等部门,已形成联动机制展开扶贫。

一种新的共识正在产生:精准扶贫与全域旅游就像一根轴带上的两个轮子,旅游带动扶贫,扶贫则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高扬先认为,湖南要新增6000多亿元的旅游产值,空间就在于全域旅游,重点就是拥有青山绿水的贫困地区。李镇认为,旅游的确是山区脱贫的重要路径,从之前的经验来看,全域旅游的路子是对了,旅游扶贫的成效越来越明显。

大V刘明最近“力推”的旅游信息也获得了不小成绩,微友们通过他的推介,前往大湘西旅游的不在少数。同处大湘西的常德澧县城头山遗址公园近期特邀他为推广大使,向海内外网友发出邀请,一探这座古城风采。刘明说,“湖南还有很多像张家界那么美但又很穷的地方,我希望有更多的大V能一起参加旅游扶贫。”

(杨斌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

2016年第3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3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