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A股IPO大降:交易宗数同比缩水2/3 筹资规模缩水八成

p56 CFP

CFP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劳佳迪 | 上海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7期)

近期,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下称“安永”)发布了《全球IPO市场调研报告:2016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仅有63宗IPO交易,筹资额326亿元。

这与去年上半年“在A股挂牌的新股有190家,筹资总额1470亿元”相比,不仅交易宗数缩水近三分之二,筹资规模也缩水了近八成。

虽然目前A股IPO融资功能得到逐步恢复,但休养生息的阶段也伴随着发行暂缓的阵痛。记者从证监会7月1日最新披露的《最新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工作流程及申请企业情况》看到,截至6月30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894家,已过会117家,未过会达到了777家,其中有733家将继续排队待审。

值得一提的是,A股上一次排队企业家数飙至800家还要追溯到2012年11月。此时,港股再度成为企业转战的主场。《中国经济周刊》注意到,2016年上半年全球十大IPO交易中,香港主板就占了三席之多。

A股IPO平均筹资额同比下降37%

IPO排队企业的大量积压折射出了证监会发审偏保守的态度,这似乎倒逼求钱若渴的企业另辟蹊径。值得一提的是,和去年上半年截然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A股IPO都以小单为主,大型IPO更优先地选择了港股。

根据安永的统计,上半年A股IPO的平均筹资额从上年同期的1.27亿美元下降至7800万美元,同比下降了37%。也正是因为缺乏大型IPO,前十大IPO筹资额大幅下滑八成以上,创下了2008年以来同期新低。

记者了解到,上半年A股IPO交易中,共有67%的公司筹资额少于7500万美元,过亿美元级别的大单成为稀缺品。据悉,今年至今最大规模的IPO是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筹资额3.99亿美元,紧随其后的第一创业证券融资金额为3.59亿美元,排名第三的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在6月初筹集到2.78亿美元。

而去年同期,国泰君安作为超级巨无霸登陆A股资本市场,仅此一家就狂扫了48亿美元。相比之下,尽管港股也不复去年以45亿美元融资撼动全球榜单的华泰证券这样的IPO旗舰,上半年依然深得银行股欢心。

据悉,上半年香港三宗最大的IPO交易中,就有两宗属于内地城商行:浙商银行和天津银行。这两家公司均于3月在香港主板上市,分别筹集了19亿美元和9.89亿美元。

与此同时,香港市场还吸引了正值风口的飞机租赁行业的垂青。港股三大IPO中,除上述两家公司外,中银航空租赁有限公司作为亚洲最大的飞机租赁方,也刚刚在6月筹集了11亿美元,成为今年迄今香港第二大单的IPO。该行业的另一家公司——国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也准备于今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此前包括巴菲特、李嘉诚和郑裕彤等在内的一干资本大佬们纷纷杀入这片蓝海。

“由于对美元利率走向的不确定性和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今年香港IPO市场一直相对平静。”安永大中华区财务会计咨询服务主管刘国华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事实上,2016年前6个月香港主板共完成23宗IPO,筹资总额55亿美元,这两项数字较去年同期仅分别下降26%和67%,要比A股的惨烈数据好看得多。

刘国华还对记者表示,在2016年初的市场波动后,港股投资者的信心正在恢复,截至6月24日,恒生指数从2月的最低点已经攀升了10%。“我们看到估值上升,第二季度有37%的IPO以中间价以上定价,而第一季度的比例为32%;另一个积极的信号是,服装标签制造商恒生(兆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今年被超额认购2000余倍,这是自2014年以来被超额认购的倍数第三高的一次。”

监管层放缓上市公司IPO速度

不过,尽管2016年颁布的IPO新规改革了以往先缴款后申购的打新旧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新股发行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但“灾后重建”期的中国证监会政策仍在不断收紧发审节奏,A股的稳定成为决策层首要考虑的关键词。

今年以来,证监会连续出台了针对并购重组和借壳的监管政策,7月1日,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借壳标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稿)发布不到半个月,监管层再度果断出手,制定三大配套措施来强化借壳上市的事中事后监管,其目的在于要形成严格借壳上市“全链条、全环节、全主体”的监管安排。

6月首次公布终止IPO审查的有关情况时,证监会更强调重点关注IPO带病申报的问题,表示要强化问核工作力度,从严审查把关,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挡在IPO门外。

安永大中华区A股业务主管合伙人汪阳对记者解释:“中国政府为了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开始逐渐控制和决定公司上市的节奏,未来IPO的速度将继续被证监会所决定。”

安永审计部合伙人汤哲辉也表示:“现在已经有超过800家公司准备在中国大陆上市,而有意开启IPO流程的潜力公司也同样不在少数。然而短期内,证监会将对市场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并会相应地对新上市的公司数量进行调节。”

据《中国经济周刊》梳理,去年上半年发布IPO半年报时反映的恰是整个“政策牛”的面貌,A股IPO“堰塞湖”在上半年“泄洪”,IPO排队企业降为565家。当时,一季度每月发行新股数均为20多只,二季度IPO发行明显提速,5、6月新股数更是分别高达44家和43家。

然而,彼时被热烈讨论的是证监会加速发审在为注册制出台铺路,此时关于注册制的官方态度已风向大转,2015年出现的股市大幅波动令监管层始料未及,彻底暴露出A股的内在顽疾,如何练好“基本功”已经被放在IPO注册制度重大转变之前考虑。

今年以来,市场改革的重心正转向风险防范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了更好地分配监管资源以及支持创业公司,2012年底推出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也已正式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创新层”和“基础层”。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主管合伙人林怡仲预计,今年下半年A股IPO数量或与上半年相当,全年A股IPO数量在120宗左右,融资规模600亿~800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相比去年全年规模最多可能缩减60%。

汤哲辉则对记者判断:“相较之下,香港IPO市场在2016下半年中预计能迅速升温。有相当多的拟上市公司正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这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大型企业的上市。”

————————————————————————————————————————

2016年第2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2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