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5期)
海外和境外有何区别?
对于国外研究机构公布和外媒报道的我国企业并购数据,他们多以“境外”范畴来统计,但境外不仅包括外国,也包括港澳台地区。而我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则以“海外”范畴统计,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统计范畴的不同,得出的数据也有很大差别。
摩根大通6月14日发布《日益增加的中国境外并购》报告显示,2016年前4个月,中国企业的对外收购交易总额达到960亿美元,已超过了2015年的交易量,是2015年同期的5倍多。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规模真如国外研究机构公布的那么大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中潜藏着什么风险?
国外机构和外媒:
一季度中国境外并购总规模近千亿美元,创单季最高纪录
其实,在摩根大通发布报告之前,已经有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的消息率先传出。
据汤森路透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交易活动规模6820亿美元,其中1010亿美元(即15%)涉及中国买方。中国第一季度境外交易总额逼近2015年全年1090亿美元的交易纪录。
相对国内媒体的平静,外媒纷纷报道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去年全年。
英媒称,中国创下在单季度海外并购中占比的最高纪录,中国内地企业对海外企业的收购交易在所有交易活动中的占比达到近六分之一。
美媒称,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不请自来地出现在并购谈判桌上。
据外媒报道,今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以大约每周收购一家公司的速度收购德国企业。近期,中国最大家用电器生产商之一的美的集团向德国机器人专业公司库卡集团(Kuka AG)提出50亿美元收购要约。
欧洲只是中国企业开展大举收购活动的目标地区之一,日本、美国也未能置身事外。3月30日,美的集团以大约4.7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东芝家电业务80.1%的股权。而在更早之前的1月15日,中国另一家电巨头海尔宣布将整合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通用电气将从海尔获得54亿美元的现金对价。
商务部澄清并购数据反差大
对于外媒的报道,中国商务部进行了澄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共计142个,实际交易金额165.6亿美元。
一个是近千亿美元,一个是100多亿美元,近6倍的差距。根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实际完成的海外并购不足外媒报道的20%。为何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与国外公开的数据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外媒把很多只是宣布了意向的交易纳入统计,我们政府部门统计的是完成的交易,很多意向最终是不能成功的;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统计的是股权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中的融资部分、特别是境外融资部分不纳入统计,海外媒体则是全部纳入统计。”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无疑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取得长足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相对地位上升的表现,更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外经贸的效益和层次。记者注意到,除了规模之外,中企海外并购的行业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摩根大通亚太区并购部联席主管顾宏地说,“过去石油、矿产、大宗,现在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工业、高科技、金融、化工、房地产、消费品等都有10亿美元以上的案例出现。这也是最近12个月比较明显的现象之一。”
民企海外并购青睐
互联网和软件行业
中国公司向海外目标发起主动收购案例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对外并购交易的整体增长。尽管外媒报道并购的数据口径过大,但从已经完成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看,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也高达119%。
对此,梅新育表示,从国内看,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减速,企业有着强烈内在需求走出去开拓新市场;从国外看,次贷危机后美欧市场对中国投资的壁垒大幅度削减,这是最主要的环境改变。同时,初级产品熊市带来的危机压力也使得许多新兴市场降低了对中国投资的准入壁垒,开始改善对中国投资的商业环境。
当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所以大幅增长的另一个原因,离不开中国经济地位提升所带来的新的海外投资机遇。目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而且已经消除了外汇瓶颈,这就使得内销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即以国内市场作为其产品、服务目标销售市场的海外投资项目)快速增长,“复星集团收购法国地中海俱乐部,海外农业开发投资,多数属于这种类型,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存在的。”梅新育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已占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半壁江山。根据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海外投资咨询中心主任李志鹏6月18日提供的数据,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收购的最大12个项目中,民营企业收购占6宗。
这个结果并非一成不变。近两年受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影响,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和收购的步伐在减速,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国企的海外并购反超民企。
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对一季度前十大中国海外并购已完成项目进行了考察,发现这十大交易占一季度总完成金额的95.8%,而且是国有企业占主体。在前十大交易中,国有企业海外并购7起,并购金额占比76.2%。其中,地方国企占48.6%,央企占27.6%。
其中,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拟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一笔海外收购。仅中国化工集团的这一笔海外并购就是一季度全部已完成并购金额165.6亿美元的将近3倍,大幅拉动了中国对外并购的整体金额。
民企和国企交相呼应掀起海外并购新高潮,在梅新育看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项目总体而言是民企多,国企没有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占主体,国企占主体的是大型海外并购交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民企是中小企业,不太可能取得融资开展并购投资,更多的是从事新建企业的绿地投资。国企都是大企业,有能力开展并购投资。”
在21世纪初期,我国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企。大型国企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战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等领域占比高,而当前阶段正适合这些产业跨国整合。而大型民营企业集中于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固然在此前的牛市中利润率特高,但不太适合开展大规模跨国并购。此外,这几年反腐败,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因为其灰色历史而陷入风波,这也减少了目前有能力开展大规模海外并购投资的民企数量。
商务部的数据印证了上述说法:到今年1—4月,中国境外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高达71.8%。民营企业不管是在项目数,还是对外投资金额上,均超过国有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
不仅如此,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投资的注意力在加强。李志鹏指出,2015年互联网和软件行业的境外收购高达50起,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在海外的收购。
专家:不必担心民企资本外逃,最大潜在风险是可能带来国内产业的空心化
随着民企海外并购和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有人担心,这会不会隐藏了相当数量的私人资本外逃?
“其中肯定有,但我们能经得起这种外流,目前还不必采取过分严厉的禁止性措施,主要是要改善国内商业环境,吸引他们留在国内。几年后,有些在海外碰壁的会返回。”梅新育对此比较乐观。
相对于对中企海外并购大幅增加所带来的资本流出的担心,梅新育认为,更应关切的最大潜在风险,是可能带来国内产业的空心化而最终削弱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后劲。
国外已经有先例。看看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对外投资持续高位,国内投资却长期低迷,陷入高储蓄、低投资局面,成为食利国,这个近代工业革命的故乡也由此错过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从工业化的潮头落伍,从中就不难知道这种风险客观存在,而且不容忽视。
即使在我国国内,在温州资本遍天下的同时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深陷瓶颈,曾经实体经济活力充沛的温州也在相当程度上变成食利地区,进一步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仅如此,在梅新育看来,对外直接投资持续高增长还有可能损害我国平衡区域发展的努力。
目前,我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三大短板:不仅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区域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不仅在总体上仍然需要通过持续的高水平投资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而且需要通过投资缩小区域发展的落差;尽管我国已经出现了相对的资本过剩,但相对过剩资本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相对过剩资本总体上相当稀缺,甚至不存在,仍然处于绝对的资本短缺之中。
但是,限制资本流出并不可取,“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不断改善我们国内的商业环境,以保证我国永远外商云集,永远竞争力强劲。”梅新育说。
————————————————————————————————————————
2016年第2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