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猪

 

侠客岛

司徒格子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15期)

“不要写猪肉!”我爹在电话里冲我吼。语气不温和,与近几年父子间日渐和善的大趋势、大方向产生了不小的反差。

我能想象千里之外,白杨树在村头的微风里摇曳,新冒出的绿芽装点成春天的衣裳,犬吠鸡鸣,新翻的土有着些微清香,春风拂在脸上有些许暖意,我爹拿着手机站在地头,冲他最喜爱的人之一,吼。

你也知道,这种写作技巧是为了说明,他这么吼一定是有原因的。

五年前的一个冬夜,我跟我爹盘腿而坐,半宿无言。谁的心思都是,家里那窝小猪,又要赔钱啦。在我爹自己度过的漫长冬天里,他需要每天数次拎着两大桶热水,或者热饭,从暖房一般的屋子走出去,忍着零下十几度的寒冷,面对一窝口音各异的小猪,调教它们学会不用踩在别猪背上也能吃饭的技巧。清晨,深夜,大雪天,冷风天,没有一天不需要重复。在下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小猪出栏,比上次赔的少了点。

我爹算了算,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养猪只挣过三次钱。两年前,我爹关掉了猪棚,开始种上花花草草,如今春末夏初的我家院子,像野蛮生长的大花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看花不用赔钱。

我爹毕竟年岁已长,闲云野鹤的生活也就罢了。今时今日,村子里竟已找不到一头猪。

这在过去无从想象,北方农村家里,一猪,一狗,几只鸡,简直就是首都人民家里,一电视,一电脑,几部手机。清晨鸡叫,半夜犬吠,只有猪永远在吃和睡,不发一言。电视开着,电脑亮着,眼睛却只盯着手机,不发一言。

猪从乡村生活里消失了,猪肉价格在过去两年间一直慢慢上涨。直到最近,似乎高得开始威胁生活。发改委说,这高价还要持续到国庆节,不过也宽慰我们这些城市居民,不会再大涨。

我想起过去许多年里,看过的有关猪肉价格的新闻。你很少见到肉价下跌在新闻中出现,只有肉价上涨才能挑动城市人的神经。所以伴随着肉价上涨的,大都是对猪肉价格的宏观调控。

在CPI指数中,猪肉有着不小的比例。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说,CPI指数在刚过去的3月里同比上涨了2.3%,其中猪肉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如此重要,不调控焉能面对城市人民可能的怒火。

我生活经验很局限,至今仍是一个不能把肉炒熟的男子。不过我猜,猪肉上涨一块钱应该很重要。一块钱能坐十几站公交,能买一份《京华时报》,能买一个打包盒,能喝小半罐可乐,能买根中性笔芯,能打赏我的文章一次(谁真打赏一块钱就绝交),能发一百个微信红包,能买两口苹果,能买一口蛋糕,能买地摊衣服的一粒扣子,能买行乞者的一句谢谢。

你我就是不想付给日夜劳作的养猪人。价格上涨时满是痛点,价格下跌时无人问津。其实价格下跌一块钱,就是无数养猪人,在冬天的寒风和夏天的暴雨中,日复一日的劳作,在身体的酸痛与时间的洪流中,年复一年感受赔钱的失落。他们的生活本来可能就拮据,在不知为何承受这样的损失之后,只好活得更加谨慎。

虽说,除了有特定信仰的人群外,我国人民把猪身上能咬动的东西都吃了,但猪肉只是农村与城市无数连接中的一个节点。其他的节点,正如猪肉一样,你我眼中只有餐盘,没有远处的收成。

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我经历过菜价的反复波动。我们这个以葱姜蒜为主的经济作物产地,从来没有过旱涝保收的日子。只有靠偶尔的高价,补贴一次又一次的受损。尽人事,听天命。只是在每次价格暴跌的时候,口口相传菜贩子传来的消息:兴许,今年小日本又查出咱菜里有毒啦。

这样的日子在城市中无从想象。工资也许涨幅不高,但劳作一年后,单位没有问你要钱的不是?

这是持续了数十年的困境,如今丝毫没有止步的趋势。我们承认吧,这世界从来就是城市中产者的。过去的剪刀差,如今的话语权旁落,都非偶然。

平日里我写作,目标读者说起来是所有识字者,事实是只有城市居民。在这个维度上,我所认识的写作者毫无区别,我所认识的记者毫无区别,我所读到的东西也毫无区别。然而政府不能被这样的惯性左右,猪肉价格不能只去平复城市居民的情绪,同样要考虑的是农村人如何维持生计。

我当然知道,以后的日子里,养猪是大养殖场的事,而不是普通散户所能为。有许多比猪肉价格更为重要之事,需要你我放下傲慢。

我记得四年前北京大雨,官方统计说带走了79个人的生命。只有一个人让所有人刷屏,那个在广渠门桥下溺亡的男人。那些房山、丰台和通州的,住在平房、地下室与并不昂贵的楼里的逝者,名字只出现在了资料中。让你我真正焦虑的,是那有可能发生在城市中每一个人身上的事,比如溺亡在东二环的桥下,车里没有安全锤,车外无人问津。于是一夜间,淘宝上的安全锤脱销,为这个车主做的呐喊,响彻了整个舆论场。

从猪肉价格到新闻消费,日渐壮大的中产阶层主导社会,是一件不可阻挡的事。然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拥有完整的领地,没有人坐在无需倾听的位子上。那些为我们提供猪肉的人,也是你我中的一员。那些生活在城市郊区的人,也是你我中的一员。那些聚光灯不愿照耀的角落,也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

与我无关,并不是一个动人的借口。

借着写猪的光,纪念一下19年前的今天,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去世。自此,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成为绝响。

————————————————————————————————————————

2016年第1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1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