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评】供给侧改革不会引发“下岗潮”

【中国经济时评】供给侧改革不会引发“下岗潮”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今年全国“两会”高度凝聚的共识之一。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一,就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要改革就必然会涉及到改革成本问题。当下供给侧改革的攻坚任务,就是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做好部分下岗职工妥善安置处理的工作。

这可能会让人勾连起一些关于上世纪90年代“下岗潮”的记忆。不过基于种种因素综合判断,此次供给侧改革不会引致所谓第二次“下岗潮”。

首先,此次改革的触及面要比上世纪90年代小得多。资料显示,1995年我国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高达1.13亿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9.14%;与此同时,亏损国企的占比则高达40%左右,两者结合,导致1999年年末累计下岗职工人数高达2440万人。而目前的情况是,2013年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已经下降至6365万人,占比仅为16.61%;更重要的是,历经20年优胜劣汰后的国企总体经营状况,早已远非当年可比,需要采取兼并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的“僵尸企业”占比很小。

其次,此次改革的财政“托底”力度要比当时大得多。这主要因为中国的财力比之当年,已经有了惊人的飞跃;再加之财政支出的重心,也在积极转向改善民生,仅中央财政,今年就专门安排了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同时通过减税降费,为企业和个人“减负”5000多亿元。

最后,此次改革的外部环境,比起当年要“给力”得多。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GDP产出所占的比重已超过60%,税收贡献率则超过50%,就业贡献率更是超过80%。因此,与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孤立无援”状况迥然不同,时下非公经济已足可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就业缓冲余地。

其二,伴随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我国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已迈出下行期转而进入上升通道。譬如“十一五”期间,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增加就业量100万人左右;“十二五”期间,这一指标进一步提高至170万人左右。预计随着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就业贡献率高20%左右)比重加速上行,由经济增长而拉动的就业量增长将更为显著。

其三,中国的人口红利已见顶下行,2012年起劳动人口占比已终结此前多年上升趋势。而这一供需关系重大逆转,从根本上决定了就业市场整体状况,即使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仍不断好转。目前求人倍率已基本稳定在1以上,很多时候甚至超过1.1的水平。可见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总体进入需求大于供给景气区间。

当然,供给侧改革不会引发“下岗潮”,绝不意味着下岗职工安置工作无关大碍。每一位与此问题相关者,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做换位思考,全社会也应当汇聚力量真切扶助下岗职工。只有这样,改革才能不失其“造福全民”之本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