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心生于灵府,象显在圆融

【人民艺术】心生于灵府,象显在圆融

——天津美院特聘教授俞建文谈柴祖舜心象艺术

文|潘呈杰 关天舜

柴祖舜

1935 年生于上海,1956 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颜文樑、关良、陈大羽等众多现代名家。

俞建文

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澳门文化艺术学会荣誉会长、上海商报艺术品周刊顾问。

举凡优秀的艺术形式,必有深厚的传统积淀、博大的人文关怀,以及经典的艺术语言。俞建文先生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和推广心象艺术,并获得了海内外艺术界的广泛认同。近日,俞建文先生受聘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于天津美术学院与大家分享了心象艺术的天地之和、圆融之美。

博采百家,自成心象

心象艺术自在的表达、无拘的抒发,立足于对本土当代艺术语言的探索。俞建文先从心象艺术名家柴祖舜先生的艺术人生说起,为大家讲述了这位八旬老人如何用自己的创作历程书写了心象艺术的轨迹。柴祖舜先生对东西方绘画都有扎实的造型和技法基本功的同时,还认真钻研每一个画种的特色与长处,这为他之后包容、融合的心象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柴祖舜在创作内容上的几次转变是心象艺术创化与融合的缩影。柴祖舜先生的艺术创作早期以严格的油画结构塑造了强烈的时代性,并通过刻画一批伟人的形象表达了一个赤子的爱国情怀。“文革”结束后又以走兽国画抒怀,尤以各种形态体貌的龙虎之作尽展才情,笔墨筋骨中气势贯聚、精神合一,通过民族图腾寄托着强国之梦。近年来的柴祖舜先生打破了传统具象与抽象的框架,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独创心象艺术,以绚丽的色彩和肆意挥洒的高超手法跨越传统材料的限制,在民族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了真正的中西融合。可以说,柴祖舜的心象艺术浓缩了近现代艺术家审视时代的轨迹,也使得东方文化再一次融合于国际语境之中。

美国布朗大学罗思文教授评价心象艺术时说:“画家能够踏入一个剧烈变化和转型的世界,却从不迷失方向,也不会为短暂的现象纠缠。整整一个甲子,画家都通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这些变化,这一点在他当下的心象画中达到顶点。在我看来,心象画表现出了一种成熟的、自律的自发性。这种表达当然是矛盾的,但仔细观看他的画作,特别是心象画,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技巧高超的艺术家。”

俞建文评价心象艺术时说:“柴祖舜先生以一种浪漫的方式,为大家展现了人类本应有的更多的美好。艺术家不能局限于描绘眼前的山水草木,而是在有不同的冲突、对抗、矛盾时,用一种平和的艺术手法化解。这是艺术家的一个使命,也是艺术家对时代的关怀。艺术创作,不仅是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还要解决问题,这是艺术存在的一个价值。心象艺术就是以一种正能量的诉说,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引领人类的健康发展。”

心象艺术与人类守则

看过柴祖舜心象画的观者,无不为画面中流露的博爱情怀所感染。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可以用一种爱来紧密相连。因为——我们本来如一。人类对“和”与“爱”的追寻本身就是不可磨灭的情怀。

在《日照千峰》中,层峦叠嶂的山水气象里涌动着金碧辉煌的大国气象;《山魂》中,模糊朦胧的诗意色彩,交融了人与自然的物我两忘;《云崖暖》中,虚实之相间、黑白之映衬,景色之寒与人心之暖让人浑然心醉……心象作品本无需评论,因为它承载着人类共同对美的诉求,每一位观者都可以透过心象艺术对话自己内心中最柔软的爱,守望心中最真挚的情。

心象艺术植根于自然,正如俞建文所说:“心象艺术不是一种创造,而是一种创化。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能离开生存环境来揭示心灵感受,否则会没有方向。就如同我们不能脱离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否则就等于忘记自己的使命。这也正是我们当代艺术所需要的理念和标准。”这是对“心生于天地之和,象显于圆融之美”的完整诠释,艺术家应该多思考能为社会贡献什么,而不是索取。通过包容的情怀,以跨越地域种族的天地之美的显现,让人类感觉未来非常宽阔。

俞建文通过多年的研究与传播,已将心象艺术播撒到世界各地。美国和欧洲都先后举办了心象艺术展览与研究活动。俞建文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世界: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不应由西方来评价,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艺术形式来重塑我们中国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这寄托了他强烈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

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博士评价心象艺术时说:“心象艺术是脱胎于传统艺术和现代抽象艺术而创立的当代艺术,它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块瑰宝。心象艺术的发展为亚洲当代艺术和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谈到心象艺术的未来,俞建文表示,以后还会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建立心象艺术研究中心,进行全球性的公益性巡展,与各国的艺术家、哲学家共同推广研究心象艺术,如果条件允许,还要建一个专门的心象艺术宫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品鉴心象艺术。他把弘扬心象艺术、心象美学、心象文化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让观者尽情地去体味“心”的灵动,去饱览“象”的姿彩!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