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男女搭配,炒股不累
《先放一把火》
推荐指数:★★★★
作者:何帆
出版:中信出版社
作者简介:
何帆:
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是经济学家何帆的随笔集,作者一方面力图跳出经济学的窠臼,结合更广泛的学科重新审视经济学,另一方面则向历史学习,了解现代经济体系的由来。除去枯燥地谈论经济理论与政策,经济学家也可以把随笔写得很精彩,并且往往可以以敏锐的观察以小见大,给思想“先放一把火”。
男女搭配,炒股不累
美国第一家炒股俱乐部是在1898年建立的。到20世纪90年代,炒股俱乐部在美国突然成为时尚热潮。
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的繁荣当然是炒股俱乐部兴起的一个重要背景。大牛市刺激了更多的人投身股市。20世纪初,股票投资仅是少数顶级富豪的爱好,只有不到1%的美国家庭有股票投资。到了1952年,拥有股票投资的美国家庭也不过只有4%。1990年,21%的美国成年人有股票投资,到了1999年,这一比例已经攀升至53%。很多媒体惊呼,一个新型的“股东资本主义”已经出现。
11%的美国成年人是各种各样的炒股俱乐部的成员。这意味着美国的炒股俱乐部拥有2000多万名成员。在美国投资者合作协会(简称NAIC)注册的炒股俱乐部共有不到50万成员,他们共同持有价值1250亿美元的股票。
炒股俱乐部在美国的兴起还有管制方面的原因。如果是在日本,要想几个人把钱凑在一起,共同买卖股票,得先花将近1000万美元,买一个共同基金的牌照。美国宽松的管制环境鼓励了人们加入炒股俱乐部。股市繁荣恰好和婴儿潮一代(即二战之后的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即将进入退休年龄同时出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担心自己的养老金没有着落,投资股票是为了能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多一份保障。互联网的兴起,以及一些新兴的股票经纪公司的大力宣传,使得股票分析技术深入大众,很多过去从不涉及股票投资的人群开始进入股市。比如,妇女成为新开户股民中的一支生力军,少数民族人口在股民中的比例也逐渐提高。
这些炒股俱乐部从性质上来讲,更像小型合伙制企业,而不像读书俱乐部、钓鱼俱乐部等社交团体。炒股俱乐部的成员每月或每周定期聚会,每个成员都要做演讲,介绍自己中意的股票,分析其财务状况,讨论其市场前景。然后,俱乐部成员会对每一只推荐股票举手表决,往往是在绝大多数成员都同意的情况下,才会决定投资。俱乐部成员的钱都汇集一处,共同投资,风险共担。
这些炒股俱乐部的业绩如何呢?诚实的投资者们都知道,想跑赢大盘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往往是费劲心机,还不如紧跟股指,或者干脆掷骰子随机决策。马克斯·普朗克社会研究所的布鲁克·哈林顿调查了1245家NAIC炒股俱乐部,结果发现96%的俱乐部都没有跑赢大盘(跟S&P500 指数比较)。
布鲁克·哈林顿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炒股俱乐部五花八门,比如说,有的俱乐部全都是男性成员,有的全都是女性成员,还有的是男女搭配。平均而言,男女搭配的炒股俱乐部收益率比单一性别的炒股俱乐部要高2%。这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日久天长,差距就能看出来了。假设有两家炒股俱乐部,各有15个成员,每个成员每月投入50美元,俱乐部A的年收益率是10%,俱乐部B的年收益率是12%。10年之后,俱乐部B的资产组合就会比俱乐部A高出15000美元,再过5年,差距就会扩大到50000美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业绩。
为什么男女搭配的俱乐部会有这种潜在的“多样化优势”呢?
男女之间的选股思路大有不同。男人选股更重技术分析,他们会花更多时间读公司的财务报表、看K线图,女人选股,更多地重视个人的感觉和体验。女性炒股俱乐部选的股票中,消费类公司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炒股俱乐部。如果问她们,为什么要选这些股票?她们就会告诉你,因为我们都去那个商场买东西啊,因为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每次都排长队、总是找不到停车位啊。著名投资人彼得·林奇说,不要上专业投资者的当,在你的消费中就能发现大牛股。当你逛商场的时候,你其实是在调研Zara这样的优秀公司。女人们把林奇的话全都记在小本子上:这个小伙儿说得太对了。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都是理性人,人们会在充分地占有各种信息之后通盘考虑,寻找最优策略。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选择的范围超越了人们熟知的领域,人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想象一下,如果你到超市,只有五种果酱可供选择,或是有五十种、五百种不同的果酱,琳琅满目,供你挑选,哪一种情形下,你的选择可能会更合理呢?股票市场上的选择机会比果酱的选择机会更是不知道多了多少倍,信息越多越迷茫。当信息量超过了人们知识领地的疆界之后,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收缩战线,退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组织内部成员越是多元化,他们的信息来源也就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可以避免在决策中出现盲点。
(文章节选自书中《男女搭配,炒股不累》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