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央行利率走廊”的新方式
钮文新
11月19日晚间,央行公告称,将于11月20日下调分支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对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隔夜、7天的SLF利率分别调整为2.75%、3.25%。在此之前,二者利率分别为4.5%和5.5%,降幅很大,分别达到175个和225个基点。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一举措?
我认为,央行在构建自己的基准利率体系。有人称之为“利率走廊”,而在我看,它应当被定义为“央行利率走廊”。未来中国的央行基准利率如何定?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市场表达央行的利率意愿?我们当然希望央行尽快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时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易培育和测试其有效性。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缺乏基础,甚至根本不成立。
现在我们好像看到了“未来央行基准利率”的雏形:央行利率通道。所谓央行利率通道,我的理解是:央行用自己完全可控的利率,给定市场利率多个上限、一个下限。现在看,上限就是一系列“央行政策利率”对应的利率。而下限则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利率,也称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这个利率同样是央行给定的、完全可控的利率。
值得注意的是:通道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换句话说,每个期限的利率对应一个通道。同时,央行希望一年期以下的各期限市场利率,都能落在央行给定的通道之间。如果超出上限,央行将增加货币供给(投放货币),把市场利率拉回到通道之中;相反,如果市场利率逼近通道底线,那央行则会通过回笼货币数量,去实现其满意的结果。目前看,央行只控制一年期以下的利率上限,超出一年期的市场利率属于资本市场利率,应当按照市场交易原则,在短期(一年期以下)利率的基础上加点形成。
说实话,这样的控制方式相当新颖,目前为止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利率控制方式。而这恰恰体现了“价格与数量”共同作用的、中国式的利率控制方式。而且,精细化程度似乎比传统方式要高。比如,未来减息的过程,通道越走越窄,市场利率跑出通道的概率越来越大,而央行数量投放也更加频繁,货币宽松也就实现了;加息的过程,通道越走越宽,而市场利率跑出通道的概率也越来越小,央行不仅不需要投放货币,而且在不超出通道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回笼货币。
另外,现在压低央行利率上限,对于减低企业融资成本而言,恐怕比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得更加实在。因为,它对商业银行的集资成本直接构成作用,大大降低了银行日常调剂流动性的成本,使商业银行更容易把央行利率意图传导出去。存贷款利率则不同,即使降低了它们的基准利率,但因为上浮、下浮空间都不再受到管制,在竞争激烈的前提下,对市场实际利率的降低作用有限。
当然,现在看,央行对“利率通道”的管理还只是一个过渡形式。但如果行之有效,则不妨延续下去。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