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传承文化精神 尊崇特质教育

黄华三 1966 年出生于四川,1990 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0 年至1995 年赴德国攻读硕士研究生。1995 年至2000 年作为自由艺术家在德国汉诺威居住和创作,为德国造型艺术家协会会员。旅德期间在欧洲举办了30 余次个人画展,作品被不同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家收藏。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助理、绘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国画家黄华三

【人民艺术】传承文化精神 尊崇特质教育

文|潘呈杰 郝立勋

黄华三在中、德高等艺术院校里都有过十几年的学习和创作经历,对于中外艺术的形态与现状以及中外艺术教育方面的差异,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研究,他的艺术经历也能够让他在面对艺术问题时比国内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思路和角度。

对于黄华三的艺术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上去理解,我想范迪安对他的评价“他的艺术从思想观念到表现技法,实际都不单纯是中国的或德国的,而是中西两种绘画营养滋养、铺垫和中西两种绘画语言交融、糅合的结果,这就使得我们要特别注意到他的绘画以中为本、兼有中西的艺术创作特征”,对我们来说很有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着贵柔、守雌、尚静的精神特征

有关传统与当代的问题,也是中国艺术界数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最近几年新水墨新工笔的市场比较火热,很多展览和拍卖都比较受人关注,一时间新水墨、当代水墨、实验水墨这些概念成为了艺术圈的热点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黄华三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如果你要做当代艺术,更重要的是你的艺术观念。材料并不重要,可以用影像、装置等你所能想到和接触到的任何表达媒介。我觉得现在很多的创作像实验水墨,它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水墨,是另外一个范畴的艺术创作了,它更注重观念的表达,也更靠近当代艺术的创作。如果我们还是一个水墨画家的话,我们创作的东西应该更多还是从传统里找到的一些感受。”

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当代艺术家应该如何利用传统的材料表达出当代社会的审美趣味,黄华三是这样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着贵柔、守雌、尚静的精神特征。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雕塑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传统水墨画强调含蓄之美正体现了贵柔、守雌、尚静的文化特征,这正是水墨画之优长所在。中国画的材料包括毛笔、水、墨、宣纸、颜料更适合表达一些柔性的东西,从美术史上来看,中国画的材料以及创作都是一直在变化,但学习传统不要与古人较劲,不要和古人拼笔墨、拼书法、拼诗词修养……中国画应该有更多的形式表达的可能性,应该会有一些概念和表现范围上的新的拓展,描、色彩、笔墨等是基本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更是基本功。

文化精神的文脉和气息需要传承和创新

有对传统的继承就会有对传统的创新,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融合传统。当今社会人们接受的信息是多元和复杂化的,如何寻找到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黄华三主要以水墨人物画著称,曾先后得到卢沉、姚有多、姚治华、李少文、韩国臻、陈谋等当代艺术名家的指点。黄华三的人物创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典题材的,一类是现代人物题材的。从其古典题材的作品《青花瓷》、《雅鉴图》、《秋江渔隐图》,到现代题材的《海岸》、《雪域少女》、《千里之外》,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其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的文脉与气息,一种文人的精神内涵从画面中氤氲出来,给人营造了一种既有抒情又有诗意的意境之美。这种沁人心怀的意境是缓慢、静谧、柔美地浸入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它有一个与观者互动、交流、对话、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审美的一种体验。无论其画面中的人物对象是男女老幼,还是站立抑或静坐,从其服饰、情态、背景都能窥见艺术家的审美精神。在其作品《海岸》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动态、力量与灰色背景天空形成的一种神秘的氛围,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给人遐想的空间。

艺术教育要根据特质因材施教

黄华三会经常跟自己的学生一块参加和举办一些当代水墨的展览,在美术馆和画廊已经举办了好几次这样的师生展。黄华三认为,通过这些展览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成长起来,能够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一些知识。他要求自己的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做一个自己的个展,出一本个人画册。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要通过一个展览来呈现的,通过展览可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能够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让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里,而应该主动跟社会发生关系,跟社会对话和交流。

在谈到中外一些艺术教育的不同理念时,黄华三认为因材施教是必须的,尤其是艺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非常注重个性化的专业,每个学生进校后,黄华三都会根据其不同特质来进行教学。黄华三认为,艺术不应该是技术的锤炼,而应该是一种表现的手段。中国的艺术教育目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在表现的过程中发现每个人不同的特质,再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特性进行引导性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