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点】中国电影网生代来了

围 观

#中国电影网生代来了#

截至8月5日,今年暑期档热门电影《小时代3》、《后会无期》票房均迈过5亿人民币大关。郭敬明连续推出3部《小时代》系列电影,电影票房总计超13亿,成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电影品牌。这两位跨界而来的作家导演带给传统电影生态圈的冲击,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2014年开年,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切入电影行业,关于互联网与电影的战略合作、并购、融资纷至沓来,仅今年上半年,涉及资金规模就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业界认为,2014年将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网生代”元年。

@王旭东:《小时代》系列等影片的成功昭示着,在经历了第五代、第六代之后,中国电影产业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正式到来,即“网生代”。现在许多成功的产品都属于网生代作品,比如《熊出没之夺宝雄兵》等,它们都是“网生代”思维下的产品。

@乐视影业CEO张昭:三部《小时代》票房能如此稳定,因为它归根结底是一个产品,有其精准的用户群体——粉丝,并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来运营。《小时代》前两部影片的成功是粉丝经济与O2O商业模式的融合,而《小时代3》则是互联网IP+粉丝经济+影院社交+O2O营销的成功案例。

@麒麟公子:电影与互联网的联姻,成就了《小时代》系列和《后会无期》。不论你是否喜欢这两部电影,都不得不承认其话题性,也都不自觉地在各种社交场合被卷入关于影片和导演的讨论之中,这难道不就是“网生代”的最大意义?

尽管《小时代》和《后会无期》都在票房上创造了惊人的成绩,但媒体上、网络上仍不乏吐槽之声,一个被吐槽是加长版的MTV、PPT,一个被说成是毫无情节感的Word。似乎,网生代导演的路才刚刚开始。

@小幺111:《小时代》的13亿票房也不能代表它就是一个好电影,这种电影卖到十几亿只能证明大家用于玩乐的闲钱越来越多了。如果说青春,我看过《老男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也看过《同桌的你》,可是《小时代》……那样的青春我是懂不起啊。

@李星文:电影生意人动不动就打着“年轻人”的旗号为自己辩护,实际上是一种妄言。票房“好”只能说明他们通过精确制导的方式找到了目标用户,而更多的正眼都不夹的年轻人只是无声地飘过,既不形成购买力,也不形成批评场。

@江山今夜寒:出了几个暴发户,马上就有评论家出来为暴发户漂白,跟某些理论家有什么区别?什么网生代、轻电影、贱时代;传统叙事体正在崩溃、经典电影理论已死……片商忙着数钱,影评人忙着攒新词儿。

微 吧

在华外企遭遇“生死劫”?

2014年,继美国化妆品品牌露华浓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之后,法国欧莱雅集团也正将旗下的卡尼尔品牌撤出中国市场。之前,德国麦德龙关闭了其在中国的电子产品卖场万得城,全球最大的电子零售商百思买和家具建材零售商家得宝也退出中国。

中国欧盟商会曾发布调查显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力成本攀升以及来自本地企业竞争的加剧等原因,半数在华欧洲企业认为跨国企业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终结。有文章称,在华外企,要想在增速放缓的中国生存,至少需要经历数道生死劫。在华外企也需要转型,依赖政策优惠和超国民待遇的日子一去不返。

宏观经济放缓 跨国企业黄金时代结束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宏观经济放缓。中国的利润率不再丰厚,成本却在上升。最近10年间,中国的GDP从年均10%以上的增速下降到7%左右,那些在华超过10年、雇用员工在5000人以上的跨国企业,更是觉得日子艰难。

政策优惠缩减 在发展起步阶段,为了鼓励外资企业来本国投资,各地对跨国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今,随着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过去近30年用“市场换技术”而给予外企“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

市场竞争加剧 亚马逊进入中国已有10年,在2014年一季度中国B2C购物网站市场份额中,亚马逊以2.1%居第四,远落后于天猫和京东。由于中国市场消费回落,阿迪达斯在中国的收益缩水近三分之一,而本土品牌如安踏、匹克等都在财务报表中显示出强劲的增长。

监管力度加强 去年11月,发改委发起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按照《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高通可能将面临7亿至70亿人民币的罚款。麦当劳遭遇滑铁卢,政府采购弃赛门铁克,微软被反垄断调查,随着中国对外企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外资企业的日子变得不太好过。

人力成本上升 随着中国人力成本上升,许多外资生产企业开始考虑撤离中国市场。据了解,从2000年以来,美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基本保持不变,而中国的成本却快速增长。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8%,而美国仅为2%。

点 评

@祥瑞福:外资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市场恶化,而是因为其没有成功地扎入这个市场。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改革之初的中国,不是靠卖一个产品就能发财的国家,这里市场太大、竞争太激烈。

@宇宙好美啊:反垄断调查给在华的洋品牌敲响了警钟,外企需要转型。尤其是奉行双重标准的外国企业,应当平等对待中国消费者,放弃对中国市场歧视性产品价格策略。如不能严肃经营,企图在中国市场“浑水摸鱼”,早晚要栽大跟头。

@韧逸:长期以来,外企在中国市场享受着某种程度的超国民待遇,加之其各方面的优势,确实滋生了些成熟市场没有的问题。野蛮时期的红利或许是到了终结的时候了。未来政策调整应该是各类企业将要被平等对待。外企失去特权,日子不好过。但是,整个经营环境会更好。长远来说,是政策红利。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