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ST长油退市警示央企不死迷信可休矣

【时评】*ST长油退市警示:央企迷信可休矣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南京油运股份有限公司(*ST长油)近日被上交所终止上市。这是2012年新退市制度正式实施后,沪深两市首家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也是央企首只退市股票。

*ST长油退市对其投资者而言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此事件对于中国股市,乃至对于中国经济不无正向镜鉴意义,因为此举尖利地刺破了普遍存在、长期存在的央企迷信。那种唯心地以为央企既不能“死”、也不会“死”的主观臆断,终究敌不过市场经济一体平等、优胜劣汰规律支使。

近年来蔚为盛行的“央企凶猛”等观感,一定程度上干扰到对于央企效率客观性的判断。事实上,就在央企整体账面利润节节攀高的表象背后,起码有这样两重考量无论如何不应被忽略,具体来说就是:

其一,仅就事实呈现而论,央企高到惊人的利润总额无法掩盖其内部存在巨大差异。央企的高额利润,集中来源于为数不多的自然垄断型行业巨头,一般情况下,利润排名前十的央企,对利润总额的贡献率通常高达七成左右,而与此同时,那些虽然同属央企,但又主要从事竞争性业务的企业,其亏损总额同样高到令人咋舌,因此所谓“央企凶猛”,实则最多是少部分央企表现“凶猛”。

其二,再就体制机制而论,央企先天带有的一系列“国企病”,使得其本就处于效率提升不利境地(这一点,具体体现在竞争性国企普遍表现不佳),而央企的特殊性,更是导致其除了须面对国企一般性、内源性的治理难题外,还须额外面对市场失衡、市场失范等外源性软约束暗含的效率损失,其中越是表现“凶猛”的央企,就越加严重地“受惠”又受害于这一点。

罔顾事实的央企迷信,说到底附着于对市场机制的不信任,而这种短期、局部理性,长期、整体非理性的认识偏差周而复始,很容易形成自我强化的怪圈,譬如说:因为迷信“央企不死”、“国企不死”,包括股市在内的金融体系资源配置与价格发现功能紊乱,各种所有制形式中相对效率最低的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反倒比平均水平低157个基点,比民营企业更是低出225个基点,而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固化“央企不死”、“国企不死”迷信,同时更不利于其效率提升。

而今*ST长油退市终于像一根楔子,揳入并开始部分阻断上述怪圈,而下一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改革,关键仍在于政府如何究处央企营利目标与公益性目标间的关系,因为只有彻底搞清楚了这一点,央企的定位才能准确,政府自身的定位也才能准确,而作为相对方的其他所有市场主体,也才能据此不偏不倚、自由无碍地依市场规律观察、思考与决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