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可贵的“未完成”

《中国经济周刊》 特约评论员 葛丰

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完成年初设定的7.5%增长目标;不过分地区来看,去年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划中有多个未完成年初预定的GDP增长目标。

这种“未完成”是好事还是坏事?

现实复杂性导致预期目标出现偏差,即“未完成”,是基于对事实与规律应有的尊重,是正常现象。不过,若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阶段,省级地方GDP由“未完成”投射出的拐点变化则是令人惊喜、难能可贵:“未完成”既体现了地方政府公布GDP等经济数据的真实态度,同时更反映了地方政府不再盲目追求GDP增速,而是兼顾速度与质量的科学发展观。

作为发展经济学成功的案例,中国此前长期奉行的自上而下渐进式改革在驱动要素逐渐实现市场化配置的同时,依旧保留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这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几乎无可回避的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的增长模式,弊端日渐明显。

随着原有增长方式边际效应递减,为“保增长”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所谓“快”与“好”之间的抵牾也越来越显著。最明显的例证如,由于中国的要素投入并未能同步内生出技术水平提升以及经济结构优化,再加上中国已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即使是要素投入中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也开始逼近供给上限。在此情况下,若要继续保持GDP快速增长,几乎唯一的办法就是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力度。但是这种行政主导下的投资冲动,很容易致使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出现,而企业利润率的恶化,则更不利于职工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支出的增长。于是,这就又构成下一轮更大的结构性失衡的起点。

中国政府已经清醒认识到发展阶段的演变,以及GDP至上的局限。在保证充分就业与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前提下,采取了对GDP增长目标区间态度日趋灵活与务实的发展思路。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新一届政府上任一年来,“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2013年经济数据也充分显示,中国经济已经呈现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果单纯为了完成GDP目标可以说是容易的,如多修几条路、多建几个厂、多卖几块地,等等。多个省份敢于交出“未完成”考卷,体现的不仅是挑战传统观念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追求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2013年的这次“未完成”充分证明,“不以GDP论英雄”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考评机制,已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形成高度共识,并已转化为各方的共同行动;同时,这次“未完成”,也是对“各级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一次现实诠释。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