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谈接班】曹操如何给接班人清障

在嫡庶问题上,曹丕、曹植二人都属于嫡子;在长幼问题上,曹丕是长子,具有优势;在贵贱上,同为曹操嫡子,尊贵相同。但在爱憎上,曹植更讨曹操喜欢;在文采上,曹植的文采高过曹丕。综合各项指标,似乎曹植更应接班,但却为何最后败下阵来?

李光斗

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人顺序很早就有明确的制度性安排,自周王朝开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成为封建王朝王位传承的金科玉律。但立嫡、立贵,守成尚可,若逢乱世,这个规律就不那么管用了。

在“立长”还是“立贤”、“立贵”还是“立爱”的抉择中,历代君王都经历过艰难的心路历程。三国时的曹操便是如此。

纵观曹操25子,大部分都先于曹操去世,接班也就无从谈起。曾有可能接班曹操的,只有卞皇后所生曹丕、曹植以及环夫人所生的曹冲三人。

先说说曹冲。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其聪明才智可窥见一二。曹冲生来就有过人的智慧,出“称象”之计时年仅7岁;而且兼具仁爱之心。曹操因此对其疼爱有加,甚至动了立“庶子”曹冲为接班人的心思。可惜天妒英才,13岁曹冲得了重症,不治身亡。

曹操长子曹昂战死后,曹丕成为长子,加之其为曹操嫡子,在众多的儿子中,曹丕成为最“合法”的继承人。

更为关键的是,曹丕有乃父之风,颇具文治武功。曹丕很早就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并多次留守大本营——许昌;在文学上,曹丕同样有极深的造诣,曹丕做太子的时候就写了一部专著——《典论》。《典论》中,《论文》一文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曹丕极善于伪装自己,在送曹操出征时,既不吟诗也不作赋,而是默默地掉眼泪,祈祝父亲珍重。

曹丕当接班人还有其他兄弟不可比拟的优势。曹丕很早便有了儿子(曹睿),这也是他能最终接班的一个重要砝码。

相比曹丕,曹植的名气更大,但这主要源于其在文学上的天才造诣。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建成铜雀台,召集饱学之士“登台为赋”,轮到曹植,他略加思索一挥而就《登台赋》。出于对其才学的欣赏,曹操曾向近臣透露过让曹植接班的想法。但文才毕竟与治国、统军的关系不大,恃才傲物、放荡不羁是曹植在接班人“竞赛”中落败的根本原因。

几番对比较量,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接班人选确定后,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所选接班人的地位,为接班人成功接班扫清障碍。为此,曹操至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提高曹丕的政治地位,使其位居诸弟之上。正式宣布曹丕为世子的六年前,曹操便任命曹丕为负责宫殿警卫的五官中郎将、副丞相,直到自己离开人世。

二是剪除曹植的关键党羽。曹操为了确保在其去世之后政局的稳定,寻机诛杀了曹植的重要党羽杨修。《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记载: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

从整体上看,曹操选择接班人,在范围上,接班人须为嫡子;在标准上,择其贤能者为接班人;在方法上,自查和咨询相结合,一旦确定人选,努力为其清除障碍。观其选择接班人的成效,尽管因考察过程较长和考察方法独特,为曹氏兄弟的团结以及后世曹氏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总体来说,曹操选择接班人还是比较成功的,曹丕也算开国之君,完成了曹操未竟的事业。

(作者系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