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有效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

项峥

日前召开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推进城镇化所需要完成的6项主要任务。在城镇化方向确定后,随之而来将是如何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

未来城镇化建设将存在一定资金缺口。据国家开发银行估算,未来3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平均每年需要8万多亿元投入,约占全年全国近40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在中央明确明年要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情况下,土地出让收入将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地方政府预算资金将优先保障到期债务偿还,新增债务风险约束也会增强。如果按照过去建设模式,完全依靠政府举债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将存在较大缺口。

激发民间活力,是弥补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顺利推进全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所谓“多元”,实质上是要在扩大民间投资上有重大突破。应该看到,我国民间资本存量巨大,完全可以担纲城镇化建设的重任。截至2013年11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02.7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高达45.2万亿元。如果能够有效激发民间创业与投资热情,那么城镇化建设资金将会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形成“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扩大民间投资,需要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正日益成为民间投资的重要领域,并逐渐加重了实体经济的虚拟化特征。目前看,我国民间资本进入地产市场热情很高,而进入实体经济投资的积极性下降。这种投资偏好差异本身无关资本属性。从本质上说,资本是为“逐利”而生。

事实上,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已经使得非房地产的实体经济投资正日益成为高风险的投资选择,而更多的资金聚集到并无效率提升的房地产领域,已经显著降低了全社会资金配置的效率。

因此,有效引导民间资本,促使资本与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必须要求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否则,新型城镇化不免又要陷入“造城陷阱”,导致自然与社会资源形成巨大浪费。如果未来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将意味着暴利空间急剧缩小,那么其他领域投资空间扩大,将会自发形成吸引资金流入的机制。

由此可见,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民间巨大财富积累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真正难点是要如何激发民间资本的创业投资热情,是要如何真正释放民间资本强大活力。这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而更多需要的是执行层面保障。

具体来说,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强化督导考核,确保支持民间资本有效政策落地;摈弃所有制歧视,切实放开行业限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推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加快住房市场供应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楼市理性回归,防止民间资金过度聚集房地产领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