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进入“董明珠时代”一年后的变与不变
【人物】董明珠:我照旧,但格力要更好

p-72

本刊记者 肖翊|摄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 邹锡兰|广东珠海报道

8 月一个周末的早晨,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力电器”,000651.SZ)总部办公大楼一层装修一新的格力科技馆,窗明几净。董明珠和记者一起参观科技馆,对格力产品如数家珍,尽显女性柔和、恬静的一面。

但一转眼,坐下来接受采访,谈及这一年的“变与不变”时,董明珠又定格回了她强势权威的那一面。

她毕竟是家电业最优秀上市公司里权力最大的女人。2012年5月25日,自她从朱江洪手中接过格力电器董事长权杖,身兼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格力电器董事长及总裁三职至今,格力进入“董明珠时代”已一年有余。

这一年,董明珠和她绝对领导下的格力电器发生了哪些变化?外界曾经的那些质疑是被应验了,还是被击破了?

“我照旧,但格力好了不止一点点”

“这一年来,我自身没什么变化,依然照旧。但企业还是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董明珠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我们的产品设计,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被动的思维,更多地转化为主动,真正为消费者带来福音。现在的格力已经不是简单地比人家好一点点。”

而始终不变的是,“我们依然一路凯歌。”董明珠的语气几乎无可置疑。她适时地引用了她下属的一句话来形容她全面掌舵以来给整个格力电器带来的影响:“领导人的变化就像我们坐在车上,车子一直在稳步前进,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变化。”

8月20日发布的格力电器半年报显示:2013年上半年,格力电器营业总收入534.89亿元,同比增长10.74%。

而来自产业在线的统计显示,上半年国内空调行业销量增速只有3.64%。

受宏观经济调控、房产市场受限、激励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家用空调行业这一轮始于2011年下半年的市场低迷,一直延续至2013年上半年仍未见好转。行业几乎同步开始了全面的转型调整,但从最后的业绩看来,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转型成功。

而在2012年,董明珠执掌下的格力成为中国家电业首家营收超过千亿的家电上市公司,取得了中国家电行业的历史性突破。市场低迷的一年,却是格力历史上增长最高的一年。

据悉,从1995年至今,格力空调产销量连续18年位居中国空调行业首位;而从2005年至今,格力空调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2013年,董明珠给自己和格力电器定下的销售目标是1200亿。

“董明珠比朱江洪更加注重细节和落实”

“200亿的增长不是我们天天想着就能实现的。”董明珠相信,只有细节上的管理才能出效益。

“她始终强调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年公司的发展太快了,管理却跟不上步伐,现在是时候沉下来把一些工作做细。”在格力电器总裁助理兼质量控制部部长赵志伟看来,董明珠比朱江洪更加注重细节和执行。

这几乎是她的下属们共同的感受。这种对细节的追求也让他们感到了明显的压力。“压力相当大。” 赵志伟负责质量控制,“一年生产四五千万套产品,平均每天十几万套,并且要求售后零服务,在产品质量上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在企业内部,董明珠对细节管理的要求几乎无处不在。上任半个月后,她举行了一次干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她把集中采购作为一个要求专门提出来。

格力电器总裁助理刘俊指着桌上的面巾纸盒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个纸盒是有故事的。”

一年以前,格力所用面巾纸由各部门自行采购,价格是3块钱,现在统一采购的价格是1块9。“一年下来,光一个纸盒就可以节约二三十万。”刘俊说,仅因为集中采购,格力一年的成本就下降了30个亿。

在人力成本的控制上,董明珠的尺度也非常严格。刘俊所在的部门工作量很大,不仅要负责全部的采购,还要负责开发、计划、跟单、核价。“她会把加人控制得很死,逼着你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刘俊说,原则上只有三个部门可以加人,第一是审计部,因为要加大审计的力度;第二是出口部,因为出口增长非常快;第三是研究院,因为核心技术要增加人。

不过,分权,才是刘俊感受到的这一年董明珠带来的最大变化。

董明珠说:“我现在是最没有权力的人,所有的权力全部下放。我唯一的权力就是带一个放大镜每天找问题。” 之前,格力干部的奖金是由领导意志决定的,“现在并不由我决定,而是形成了很完善的考核制度,最终由制度决定他们能拿多少钱。我只考核他们的行为是否对企业有害。”

上任格力电器董事长伊始,董明珠便对她那些拥有权力的干部下属们提出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公私分明”的12字管理方针。

“事实上,从1994年回到格力总部,一路走来,我一直在进行一个挑战,挑战那些恶习,挑战那些不愿意为企业奉献的人。当然,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阻力,没有阻力的挑战都不算挑战。”董明珠说,这种奉献的文化一直在格力慢慢地渗透。

1998年毕业的刘俊到格力应聘的是市场部,面试他的正是当时分管销售的副总裁董明珠。“那时候,她在医院住院,我们10多个人集体到医院面试。”这让刘俊记忆深刻,面试完,他给他父亲打电话汇报了当天的情况。“我父亲说,一个国有企业的老总能做到这样,这个企业很有希望,你值得进去。”

董明珠曾经向媒体透露,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每年到了11月,人就很疲劳发低烧,都要住一次院。这种情况连续了10多年。

刘俊父亲的话现在看来得到了印证。刘俊说,他跟着董明珠学到了很多,这个企业的文化在慢慢改变他。

作为对那些为企业奉献的人的回馈,格力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福利:一线员工一人住一室,结婚可以住两房一厅;8年前,格力就出资自建员工生活区,到目前为止,已经前后投资6亿元;《珠三角企业薪酬调查报告》显示,格力的一线工人年薪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平均年终奖已达1万元;2013年,在整个行业陷入低迷的情况下,格力电器再次为全体员工涨薪。

更精锐的部队

7月初,格力电器总工程师黄辉、工程师出身的副总裁庄培先后减持格力电器股票16万股、25万股,分别套现433.44万元和651.75万元。此举引起业内猜测,技术人员在格力的核心地位受到动摇。

董明珠对于这样的质疑很是不屑,“这两位高层卖股票,都征得我们的同意,因为他们确实有迫切需要用钱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卖?我现在也想卖,因为需要钱用。但后来考虑到对市场的影响,怕引起误解,才没有卖。这很正常。”

而黄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也解释说:“因为要买房子急需要用钱,才减持。”

“退一万步说,这些人如果真的离开格力,格力依然会活得很好,因为格力不是依靠一两个开发人员,而是依靠一个 5000多人的科研团队,我们不断地在培养新鲜血液。格力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我董明珠退了,格力一样会很好。”董明珠说。

“作为一个企业家,她不可能这么做(排除技术派),企业家必须要动用这个公司内最精锐的部队,即最称职、最精通和最在行的人去处理相应的事务,这才是最大化。”在分管技术的格力电器总裁助理张辉看来,一个有抱负的企业家,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

董明珠也做出了对科研投入上不封顶的承诺。她说,未来的格力要用技术去赢得更多的市场。

张辉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一年多来,在格力内部,营销的人管营销,技术的人管技术,一切照旧。与此同时,各个团队都在挖掘更优秀的人才,委以重任。

这一年,基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董明珠确实在着力培养一批年轻的管理团队。据她透露,经调整,格力电器现在70%以上的中层干部,都是从一线做上来的80后,非常年轻,“这些人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在张辉的科研团队里,也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承担最难的课题,“现在都出成果了”。

张辉感觉,董明珠接掌格力电器的这一年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对技术和对品质的要求比以前更高。“从外观到内部的核心技术,从工艺水平到制造手段,这一年来我们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董总对细节的要求更高,而且一定要原创。”黄辉说。

董明珠做事非常严谨,强调一切从细节开始。“在这个严谨的过程中,随时根据情况变化来进行技术创新的调整,我们要拼了老命来面对。”这一年多来,张辉天天睡不着觉,压力特别大。“因为责任非常大,我不能让底下出错。而且新产品要准时出来。”

在电器行业这样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外部形势瞬息万变,企业要降低外部影响,并不容易。“这要求企业家要有宽大的胸怀、极高的智慧、充沛的精力,还要非常执着才能做得到。”张辉眼中的董明珠追求极致、完美,对自身有极高的要求,同样也对下属要求苛刻。他将此形容为“正能量的传递”。

当然,在技术问题上,对董明珠的决策,他们也并不始终完全一致。黄辉坦承,完全一点想法都没有也不可能,但存在不同意见也是正常的。

“中国企业的失败是失败在自己内部,最致命的一条就是企业的内耗。一个企业如果总是内耗,还怎么发展?”张辉说,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好的内部环境,否则,外面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马上就倒了。”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