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警惕不良贷款的“集聚”现象

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尤其是江浙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高,且中小民营企业数量居多,在欧债危机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企业资金链容易出现问题。

李裴培

8月14日,银监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5395亿元,比一季度末增长130亿元,达到了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值,其中,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余额466亿元;不良贷款率与一季度持平,为0.96%,同比上升0.06%。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是什么?从外在原因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借款企业自身情况影响不良贷款。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尤其是江浙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高,且中小民营企业数量居多,在欧债危机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企业资金链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该类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则会直接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增多。

二是政府干预影响不良贷款。很多国企一遇到资金困难,就会通过政府部门向银行借款,使得银行贷款行为行政化。且很多国企都存在着运行困难,无法足额偿还贷款的问题,这会使得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三是宏观政策影响不良贷款。近些年,我国经济波动的幅度比较大、频率比较高,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会影响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而从商业银行本身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很多商业银行的贷前市场调查、贷中严格审查、贷后质量跟踪调查等程序,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过去几年中,一些银行过度扩张,设立一些超出其管理能力的分支机构和对贷款质量把关不严,这就会引起不良贷款的增加。

二是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信贷人员缺乏信贷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手段,这将不利于对贷款风险的监管,使得不良贷款率上升。此外,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不健全也是引起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当前,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继续下降。不良贷款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银行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应该如何降低和控制不良贷款上升?

一、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解决民营小企业和地方政府大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的问题。这将有利于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贷款质量。

二、实行政企分开,将政策性业务从国有商业银行中彻底剥离。必须彻底割断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其行政区划设置的行政隶属关系,保证国有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日常经营。

三、转变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必须改变过去依靠信贷规模增长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向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增加非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资产质量,降低和控制不良贷款。

四、加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部控制制度。银行进行信贷管理时应严格遵循信贷风险贷前防范、贷中控制和贷后补救三个过程。这将有利于防范和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

五、提高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商业银行应加大内部培训力度,提高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