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义务教育均衡”要靠数据说话

熊丙奇

8月16日,教育部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称,2012年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均衡化程度有所提升。

认真阅读这份报告,“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有明确的数据,而“均衡化程度有所提升”,却只有这一句概括性的描述。

鉴于均衡是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首要责任,也是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难点,笔者建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应公布有关均衡化程度的内容。

这份公报提到,生师比、体育、音乐、美术、实验器械配备等,都相对前一年有所提高。比如,小学生师比17.36:1,比上年的17.71:1有所改善。

从中确实可见,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这并不能说明均衡的情况,以师资为例,小学整体的生师比提高,那么,各省、各县市的情况如何?城市学校的生师比和农村学校的生师比又如何?各学科的师资配备情况如何?教育部在统计器械配备时可分为音乐、美术、体育等项,同样,统计师资时是否也可以按具体学科来进行统计?

拿体育师资来说,根据2007年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公布的全国中小学学生和体育教师数量折算,当时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量为29.4万人,其中小学缺额最多,为24万人。

2008年,教育部组织国家教育督导团对体育师资进行调查发现,广东省专职体育教师不足40%,农村学校80%以上为兼职体育教师。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率为73%;甘肃省近70%的学校体育教师为兼职。

2012年年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老师缺口高达30万,一些农村学校或边远地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这些是不是需要进行统计并发布呢?如果只有整体的生师比数据,而不掌握具体学科教师配备、城乡学校生师比差异,那么,就无法掌握我国教育的真实情况,更不能轻易说均衡化程度提高了。

学校设施配备也是如此,公告只公布了整体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实验器械、设备配备情况,却没有比较各地区、城乡的配备差异。虽然达标率提高,也可以解读学校均衡程度提高,有更多的学校达标,但这是十分粗略的。只有具体公布城市地区教学器材配备达标率和农村学校达标率,并逐年跟踪,才能得到差距是缩小还是拉大的判断。

教育数据是进行教育决策的基础,国家公布教育事业发展数据的用意也应如此。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简单以整体情况替代地区、城乡情况,不然,在“整体教育投入”增加、“整体教育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教育不均衡的情况反而会更严重——这恰恰是一些地方发展教育的现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