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中俄战略合作有赖于经济合作“质量”

胡波

8月15日,持续近20天的中俄“和平使命—2013”演习在俄罗斯落下帷幕;而7月5日至12日,中俄“海上协作—2013”也曾在日本海举行。一个月内,中俄海陆空部队相继联袂亮相,演习的规模、课目数量及内容形式均创造了历史,军事合作的“蜜月期”再次凸显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分量,也再次引发了舆论界及国际关系学界有关中俄关系走向的议论。

  中俄战略协作空间

曾受累于经济合作“短板”

事实上,自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关系一直发展迅猛,政治互信日益加深,军事安全合作愈发密切,互动机制日趋完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的协作持续加强。中俄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发展起来的战略协作关系,堪称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然而,中俄关系并非没有缺憾,这集中表现为经济关系发展的滞后,两国经贸合作的步伐远远跟不上政治安全及军事合作的节奏。一方面中俄在政治、外交及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和相互倚重不断增强,但另一方面,双方又都同时将美欧等西方国家作为自己的主要经济伙伴。2012年,中欧贸易额高达5460.4亿美元,中美贸易额接近5000亿美元,俄欧贸易额达到4103亿美元,而中俄贸易额仅为881亿美元,由此可见一斑。

经济关系发展的滞后大大影响了两国战略选择的空间。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严重失衡,美国单极霸权横行,中俄面临着巨大的战略压力。中俄虽在诸多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战略协调与合作,但在牵制美国霸权上的合作更多出于权益之计,缺乏长期的、稳定的战略行动。实际上,非不为也,实不能为也。

与传统的霸权不同,美国的霸权基础既来源于其超强的综合国力,也来源于其在当今国际机制中的领导地位,美国所主导的世界秩序是一种实力基础上的机制霸权。而冷战结束后的相当长时期内,由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经济转型的需要,中俄都致力于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机制权力的依赖无以复加。两国均将与西方的关系看作重中之重,发展与美欧的关系成为第一要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样需要服务于这种大局。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俄罗斯的行为,虽然其很早就奉行“双头鹰”战略,试图东西两头兼顾,但其战略重点一直在欧洲方向。历史表明,妨碍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更进一步的不是政治安全问题,而恰恰是经济问题。今后,除非面临重大战争危机,经济关系的亲疏可能将是影响中俄战略合作深度的决定性因素。

中俄经济合作正走出“能源圈”

不过,时过境迁,情况与形势渐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俄经济合作正面临调整的机遇和压力。

机遇方面,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东升西降”的重大变化,总体形势对中俄有利。主要表现为以中俄等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而美、欧、日等西方经济体实力相对削弱,在WTO等国际经济机制中的控制力出现颓势。从中俄自身而言,美欧经济模式的吸引力下降,中俄两国的经济规模和实力急剧增强,与西方经济体的不对称关系逐步走向平衡,在国际经济和贸易格局中的话语权得到快速提升。

压力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进行新的谋篇布局,中俄在世界经济秩序上面临再次被边缘化的潜在风险。近两年来,美国正在WTO之外另起炉灶,意欲通过小集团合作,打造新的贸易机制。其积极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与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迄今为止,都没有包含中俄两国的打算。这两大贸易安排一旦形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贸易规则、标准和格局,挑战新兴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间的准贸易联盟,并势逼中俄“二次入世”。即使谈判最终没能成功,其声势也足能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在此背景下,中俄如果不抱团取暖,有可能彻底丧失未来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博弈筹码和杠杆。

可喜的是,为了应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近年来,中俄两国强化经贸合作的呼声日渐高涨,经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已有大的发展。

一是两国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战略合作意愿显著加强,两国领导人在经济“务实合作”方面已形成重要共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以及亚太地区经济重要性的不断上升,近年来俄罗斯明显加大了在亚太地区的参与力度,并加速开发和开放远东地区。在东亚经济一体化遭遇政治障碍,西方出口市场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中国也正向北向西突围,力图推动东北亚、中亚等区域的经济整合。两国战略迎头相望,可谓不谋而合,经济合作找到了新的战略支点。

为此,两国领导人将双方的经济合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3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称,“中俄面临的战略任务是把两国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双方一致认为,中俄开展“大规模”经济合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二是两国经济合作的范围和空间已不可同日而语,并酝酿着新的合作潜力。能源合作曾长期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头戏,不少观察家甚至怀疑中俄经济合作能否走出“能源圈”。目前,在能源以外的其他领域,如科技、通信、金融、交通等,中俄的合作正全面、深入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在金融领域,中俄边境贸易本币结算、人民币在俄罗斯市场挂牌交易等举措,有力促进了经贸往来的便利化,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中俄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2009年9月23日,中俄两国已正式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年—2018年)》。普京还曾就此表示,“俄罗斯要积极协调新的合作关系,使中俄两国的技术和生产能力相结合,俄罗斯还要合理运用中国潜力来提升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与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很多契合点,假以时日,中俄将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与开发远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完全有可能打造一个区域经济合作样板,以夯实中俄合作的地缘经济基础,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俄关系取决于经济合作

能否创造足够福利

中俄间的经济合作长期是中俄关系的“短板”,并严重影响了两国决策者的战略选择空间。若中俄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背景下,能顺应国际形势,扎实深入开展经济合作,必将大大拓展双方的国际战略空间,并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中俄通过合作,可扩大双方各自的产业与科技优势,盘活两国的资源、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并弥补彼此的产业缺陷,从而降低对美欧的经济依赖,增强中俄两国相对于美欧等西方集团的经济独立性。这种经济独立性还将产生政治后果,它将使得中俄在经济上对美欧势力的忌惮减弱,并促使两国在政治、安全等领域的更进一步的合作。

另外,经贸合作与军事、安全等高政治领域的合作不同,它的受益面和受益人群更广,更容易产生社会效应,它将推动双方民众间的沟通和了解,并促进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

当然,在可预见的将来,中俄经济合作的规模可能还无法与中美、中欧、俄欧经济合作的体量相匹敌。但即便如此,只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足够,就可能影响国际格局。中俄两国是欧亚大陆综合实力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两国间的任何举动都必将产生重大国际影响,中俄间的经济合作程度深一分,中俄两国在世界的经济自由和政治权力就多一分。

未来,中俄两国能否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给予彼此除了美欧西方经济体之外的第二种选择,将是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更上层楼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关系的飞跃固然需要中俄间的战略合作意愿和行动,更与两国自身的能力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也显得至关重要。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