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去蓝毗尼“拈花微笑”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刘杨︱尼泊尔摄影报道

很多人不远万里来到尼泊尔,只是为了看一眼蓝毗尼,因为这里是净饭王子的诞生地。这个净饭王子,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佛陀的释迦牟尼,而蓝毗尼也被人们尊奉为“佛诞地”。

  初见蓝毗尼

蓝毗尼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300多公里,但是绕着盘山公路,本地巴士要开上10个小时。相比于专门服务游客的旅游车,本地巴士更受当地人喜欢,虽然时间长,条件差,但是价格公道。这一次,我们跟尼泊尔人一起,挤上了更便宜的本地巴士。

本地巴士不同的座位有不同的标价,一般座位450尼泊尔币,约合人民币32块钱,最后一排拥挤一些,350尼泊尔币就可以搞定。司机看我们是外国人,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是坐在车顶上,只要200尼泊尔币。我们正商量着要去上面透透气时,司机笑着摇头说,只有本地人才可以坐在车顶,“像你们没有经验,一个转弯抓不住,就掉到山下去了。”

本地巴士会把乘客放在一个叫做派勒瓦(Bhairahawa)的小镇。到达派勒瓦时已经是凌晨5点,我们本以为很容易就能找到去蓝毗尼的车辆,可问了半天路,一点收获都没有。

“Lumbini,Lumbini”,我们朝着路过的客运车辆大声呼喊,喊了半天也没人理睬,仔细一琢磨,原来我们中国人习惯把“Lum”发成接近“蓝”的音,而在当地人的口音里,他们更习惯于说成是“伦毗尼”。所以,他们不明白我们所说的“蓝”毗尼到底是哪里。

纠正了“口音”,我们很快就上了车。从派勒瓦到蓝毗尼村需要45尼泊尔币,约合人民币3块钱。派勒瓦是个“繁华”的小镇,以我们下车时的小亭子为中心,周围有很多饭馆和商店。汽车往蓝毗尼园开去,感觉从市区慢慢进入了郊区,路上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远离了喧闹。

4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蓝毗尼村。蓝毗尼村中心车站正对着蓝毗尼园的大门,这里也是往返派勒瓦和其他城市的一个交通枢纽。从蓝毗尼园大门进去,要走好几公里才能到达园区中心的运河和寺庙区,所以很多游客会选择搭乘人力三轮车。

我们选择步行,经过摩耶夫人祠和贯穿整个园区的运河,最后到达目的地蓝毗尼韩国寺时,已经是上午9点。

从前一天晚上6点离开加德满都,先是长途车,再是公交车,最后是步行,“向佛的道路果然充满艰辛。”一位同行的朋友这样感慨。

韩国寺的“简单生活”

即便世界各地的游客不断涌来,可蓝毗尼园一点都不喧闹。在湖边的田埂上,当地人骑着自行车赶路,他们并不会对肤色各异的游客产生多少好奇。路边树林里,狗和猴子经常跑出来占据着主干道。有一次,我们在一座桥边,竟发现一条蟒蛇在晒太阳,还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围观。

这可能也是佛祖的本意:众生本就该生而平等。蓝毗尼园区里很少见到机动车辆,也没有餐馆和旅馆,整个园区像一座人跟动物、植物和谐相处的大公园。

蓝毗尼园目前拥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33座寺庙。这些寺庙以横贯蓝毗尼园的一条运河为界,分为东寺院区和西寺院区。东寺院区有包括韩国寺、中华寺、德国寺、越南寺在内的大乘佛教寺庙;西寺院区有包括泰国寺、缅甸寺和斯里兰卡寺在内的若干小乘佛教寺院。

这些寺院里,有几个可以接纳游客,但都只提供最简单的食宿。像我们居住的韩国寺,只提供每天三顿素食和五人间的地铺。每天三顿饭加上一晚住宿总计300尼泊尔币,相当于人民币21块钱。

但这种生活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每天早晨4点半敲钟起床,6点早餐,中午11点午餐,下午6点晚餐,晚上8点半睡觉,吃饭的时间是固定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就只能饿着。房间里没有电视、空调等电器设备,也没有地板、衣柜和床板,只是简单的水泥地和空旷的墙壁。房间最里头是卫生间,有水龙头和马桶,但洗澡只能去一楼的公共卫生间,而且每天只有晚上6点到8点供应热水。

伙食永远是最简单的:花椰菜、土豆、卷心菜和白米饭,几乎每天都是如此。早饭有白粥,中饭和晚饭会提供韩国泡菜,偶尔会做豆腐或者酸奶。除了固定的吃饭时间外,食堂只提供面茶和开水。

严格而又简单的生活规则,或许也是宗教修行的入门一课。很多打算到蓝毗尼学习佛教的人,首先在作息和伙食环节就被“淘汰”了。

 

  微笑着的蓝毗尼

佛经里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说有一次佛祖在讲法时,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一句话也没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有摩诃迦叶微微一笑,佛祖认为只有迦叶懂了他的意思,就把衣钵传给了迦叶。后人用“拈花微笑”形容对禅机的理解,也指彼此间的默契。

在蓝毗尼的一个礼拜,我们发现这里的人很喜欢微笑。我们落脚的韩国寺是由一位60多岁的韩国女士出资修建的。据说,她来自于一个有钱的家族,笃信佛教,丈夫去世后,她用所有的积蓄建了这座寺庙。韩国寺是蓝毗尼旅行指南上推荐的游览地,之前这里食宿都不收钱,这些年因为慕名前来的游客太多,只好象征性收几百尼泊尔币。

当我们见到这位韩国女士时,她衣着朴素,绾着韩国妇女常见的发髻。大部分时间她都用韩语跟工作人员交流,遇到了外国游客,她会友好地微笑致意。

我们很想跟这位长者聊聊,听听她的故事和她对佛的理解,可她没法用英文跟我们沟通,我们问问题,她就微笑着,似乎也不准备解释什么。不过,就好像佛教里“拈花微笑”的典故一样,虽然没有得到她的回答,我们也好像隐约懂了些什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