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公司】家电业“中国创造”刚刚上路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 刘杨 记者 邹锡兰|广东报道

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触发了关于“核心技术”的讨论。只靠低成本的“一招鲜”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经济形势和竞争形势了。

得益于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中国制造,特别是聚集在广东的家电产品企业,在过去30年一直保持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型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遍地开花的“代工工厂”,再到现如今各家企业纷纷转型走品牌化路线,广东的发展模式折射出中国产业升级的一般路径。

家电业是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的代表。中国的家电产品很早就出口国外,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1241.1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128亿美元,增长了8倍,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产值在10年的时间里保持了23%的平均增幅,远远领先于中国的GDP增幅和整个进出口的增幅。

所以,针对家电业“核心技术”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比起汽车、重型机械、高精尖科技企业,家电业往往被认为是比较容易进行技术突破的。“我国家电业的发展完全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不断的技术进步才使家电业有了今天的成就。”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刘福中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改进并不困难,局部的改进带来局部的成功,但是要解决“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还需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陈钢认为,我们从引进国外技术吸收消化,根据我国的情况进行再设计和研发,但高端技术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要占领这个制高点不是件容易的事,技术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格力电器(000651.SZ),最近因为“首家超过千亿的家电上市公司”的标签,再次受到媒体和业内的关注。从1991年成立至今,这家坐落于珠海的公司走过了22年的发展历程。从1995年至今,核心产品格力空调产销量连续18年位居中国空调行业第一;从2005年至今,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格力空调创造了太多值得世界瞩目的奇迹。

创造奇迹的同时,让人担忧的问题也很多。在产业转型的趋势下,格力的这种优势是不是可以持续?以格力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是否具备了真正的“核心科技”?“中国制造”是否具备持续孵化“核心科技”的土壤?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惊险一跃?

从成本优势到核心技术

在格力公司官方网站的主页上“格力电器2012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成为首家超过千亿的家电上市公司”的标题赫然在目。2012年业绩快报显示,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1000.10亿元,同比增长19.87%;净利润73.80亿元,同比增长40.92%。

另外,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家电板块总收入为4032.8亿元。而格力电器前三季度营收累计为771.65亿元,占据51家家电上市公司总收入的五分之一;53个亿的净利润更占到行业三成之多。

产销第一、规模第一是格力在过去的傲人资本,这也代表了很多中国制造企业取得的辉煌成绩,比如格兰仕微波炉、TCL电视、海尔洗衣机等也都和格力空调一样是国内乃至国际家电市场的翘楚。

可随着国际市场出口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企业产业转型的浪潮,传统家电企业如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如何借助核心竞争力保持“基业长青”是摆在“中国制造”面前的一道难题。

格力并不是第一家在自有技术上形成突破的家电企业,但却率先把“拥有核心技术”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2012年12月22日,格力电器在珠海召开的“双级变频压缩机”技术鉴定会上,展示“双级增焓转子式变频压缩机研究及在空调和热泵热水器中的应用”。

格力“双级变频压缩机的研发及应用”项目聚集了格力变频空调研发的最新技术成果,拥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与此同时,格力还将“双级变频压缩机”首次应用于家用空调产品,同步推出了格力“全能王”系列新品,在不增加能效的情况下,极大提高产品的制冷量、制热量和能效比,是家电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一次新突破。

致力于热泵和制冷研究的天津大学教授马一太称:热泵技术、空调技术原发是日本和美国,但到了中国,就面临了更加严峻、严格的地域环境,例如如何突破制冷制热局限,这一直是困扰行业的技术瓶颈。现在格力通过多年的研究把这个难题解决了,今后也将成为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

除压缩机技术突破之外,2012年,格力率先发布了运用1赫兹变频技术的空调产品。目前,日本领先的变频空调企业可实现8赫兹低频运行,而格力的第二代低频转矩控制技术实现1赫兹运行,将低频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赫兹空调的问世也标志着以格力为代表的中国空调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开始引领世界空调新技术的发展。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技术创新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式,在步入家电强国之列的过程中,企业要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因为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拥有自主品牌,只有自主品牌才能成长为国际品牌。

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以核心技术优势取代成本优势,这种转变无疑也代表了“中国制造”实现产业转型最彻底的方向。而不断突破的“核心技术”,也帮助格力跃过“千亿”龙门。

从核心技术到核心战术

核心技术能造就好产品,却不一定能创造一个好企业。突破1000亿之后的格力也更多地考虑如何从“核心技术”过渡到“核心战术”。

首先,格力把员工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的核心战术。在格力电器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而核心技术的掌握关键则在于人才,把握好人,才是把握了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要义。”

格力电器拥有8万名员工,坚持不裁员的同时,格力更注重对员工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格力正在做两件事,一件是建立技术工程学院,将格力的8万员工都培养成人才。另一件事是改善格力员工的待遇,给全体一线员工打造“一人一居室”的居住条件。

 

在今年6月21日“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颁奖盛典暨企业家高峰论坛”上,董明珠作了主题发言,她说:“切身关心员工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在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为企业、社会出力,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一个企业能够成长为百年老店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我所说的推动企业升级转型的微观动力。”

其次,格力通过维护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关系,树立企业经营的核心战术。除了对员工慷慨外,格力还乐意回报股东。数据统计显示,格力电器2012年度的分红比上一年度显著增加,2011年格力电器每10股派5元(含税),2012年度分红增一倍,每10股派10元(含税),相当于一股派1元。仅分红一项,总股本为30.0787亿股的格力电器,分红就超过30亿元。

格力还强调客户服务和客户满意度。从2005年推出空调业“整机六年免费包修”,到2011年推出“变频空调一年免费包换”,再到2012年的“变频空调两年免费包换”政策,格力作为行业的领导品牌,不断提高行业标准。

从成本领先到技术领先,再到标准领先,格力不但维持着空调行业市场领导者的地位,也因为核心战术成为旧模式的颠覆者。而有趣的是,被颠覆的这种模式并非竞争对手的经营模式,而恰恰是在之前多年里,帮助格力站稳脚跟的“中国制造”模式。

核心技术能否可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是否具备持续孵化“核心科技”的土壤,这是很多研究产业转型的专家关注的问题。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制造”是简单组装和低附加值的代名词,因为技术含量低,毛利率低,所以可以用于技术创新和工艺改善的投入就少,这样的恶性循环是没法孵化出真正的核心技术的。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必须经过“核心技术”的大桥。格力的尝试是制造类企业产业转型大潮中的一个样本——通过规模领先的优势培养技术领先优势,再从技术领先过渡到战略和综合管理的更新换代。

在研发的模式上,格力已经与华中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合办了一些“产学研”的基地,但目前来看,格力投入使用的“核心技术”更多还是依靠企业内部工程师、技术骨干的力量。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更关键的是技术发展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相比于GE、三星、华为这样每年都有几千项专利技术问世的公司,格力目前是否具备如此强大的研发能力,是否形成了孵化新技术的体制都是下一步值得探讨的问题。格力所代表的家电业“中国创造”才刚刚上路而已。

在此前格力电器一条30秒的商业广告片中,前25秒都是一身白衣白裤的影星成龙拿着毛笔书写的动作,只在最后5秒,当镜头抬高,成龙才举起了这幅墨宝——“核心科技”。“掌握核心科技,成为世界名牌”,当成龙在片尾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格力也希望自己像成龙所传递的形象一样,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但如果成龙的形象象征了格力扬帆出海的决心,那么在技术领域的持续发力和精耕细作,才是格力最终争得世界认可的不二法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