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钢子和他的微博慈善梦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勇 ●高汇|北京报道

钢子是谁?他是中国第一个利用微博捐款超百万的人。综合“新浪微公益”等平台统计,他已累计捐款345次,金额为351万。钢子长期坚持匿名捐款行善,不愿透露其公司和个人的真实姓名,一直保持神秘、低调。

钢子最近办了一件大事,但也引来了无穷的烦恼。

这回,钢子一改以往的低调作风,准备拿出2亿元股权转让收益力挺民间慈善事业。一时间,围绕当事人“动机”而延展开来的质疑与追捧、谩骂和掌声,在网络江湖和商业世界里达到了顶峰。

  卖矿有假?

6月27日,钢子通过微博宣称,将“低价转让”某钼矿49%股权,拿出2亿元收益作为其“慈善纯公益”活动的储备金,并附上了国土资源部颁发的权证等资料。

但是,有人质疑该矿的存在,也有人质疑该矿的收益,还有人通过计算认为,钢子卖矿实属“贱卖”,进而质疑其真实性。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发现,上述矿产名叫大石河钼矿,吉林省金山投资有限公司所有,钢子为该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此矿地处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国土资源部评审中心2012年6月相关评审资料显示,该矿钼矿石储量452.3万吨,钼金属量324281吨,平均品位0.072%,服务年限26年。

“项目建成后,达产平均年产钼精矿(含钼46%)1.44万吨。总投资为28.65亿元,正常年份总成本8.93亿元。项目建设周期两年,全投资税后收益率为22.59%,税前动态投资回收期为5.31年,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据长春市黄金设计院2012年10月编制的《大石河钼矿可行性研究报告》测算,该矿达产后,年平均销售收入17.68亿元,税后利润为4.11亿元。

若以此为据,钢子所称钼矿49%股权价值9亿元,只是由于该矿尚未投产,这些“纸上财富”尚需时间的检验。

2012年,受宏观经济不振、下游需求疲软影响,钼精矿、氧化钼、钼铁全年均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向《中国经济周刊》坦陈钼业态势:“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洛钼集团’,3993.HK)是中国第一大钼企业,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1%。”洛钼集团2012年实现营收57.11亿元,同比下降6.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6.07%。

不过,吉林省地方政府对此项目热情不减,审批过程中“一路绿灯”,因此该矿的价值还是值得期待的。

“股权评估17亿的钼矿以2亿低价对外转让,号称慈善,骗鬼呢?”“刻意强调高尚道德外衣的商业行业,基本上内里是龌龊的。”得知钢子卖矿,网友“@科罗廖夫”如此回应。

对此,钢子7月7日在北京家中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回应称:“我想通过转让股权,拿出2亿元做公益储备金,将‘钢丝军团’变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民间慈善机构。”

慈善营销?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发现,钢子行善始于2012年11月。彼时,微博平台的“微公益”求助者使他踏上了“纯公益”之路。因其行善常以“带头捐款,且一次性补齐捐款”为特色,网友称其为“补齐哥”。

2013年3月17日,一个小女孩的父亲打工被砸成重伤,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因无钱救治,已失去母亲的小女孩要“卖身救父”。当日18时许,钢子看到了这条微博,随即捐款10万元,并承诺“剩下的治病钱我全部补齐”。

10天后,钢子在网上发起“钢丝军团”,并决定拿出9台20万元左右的汽车、60个MiniiPad、30部手机、20部电脑作为奖品,奖励“钢丝军团”的优秀成员和“钢粉”。

6月13日,钢子模仿“壹基金”,以“每1人+每1天+每1元=爱的365天”模式,发起自己的“1起捐”公益活动,提倡每人每天捐一元。

为了避免“1起捐”活动中间出现腐败,钢子切断了自己与“钢丝军团”的联系,通过成立一个由9位社会精英人士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来集体决策“钢丝军团”的救助指向。同时决定只带头捐钱,引导救助方向,不设立募款账户,与官方慈善机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记者注意到,“钢丝军团”现有成员数千人,截至6月28日,已有6636人参与捐款784万元。

钢子虽然始终坚持匿名捐款,不与受助者接触、不见面、不通电话,将微博作为唯一沟通渠道,但发大奖、组建“钢丝军团”的举动,风头之劲,也引发不少网友的质疑声,认为其是想通过慈善来炒作。

6月27日,钢子高调“卖矿”,此举像一根导火索,迅速引爆了网上一直以来对他的质疑。

“大家的质疑与当前的一些慈善组织和活动频频透支公信力有关。”王永苏坦言,钢子“贱卖”股权的关注重点,不在于行为本身是否属于“慈善营销”,而在于其结果市场是否认可,以及成功后当事人如何践诺。“面对慈善事业,行动比质疑更值得我们信任和推崇”。

  钢子回应质疑贱卖钼矿:我做慈善我愿意

与媒体上的“神圣”和网络照片中的儒雅形象相比,现实中这个东北汉子很“爷们儿”。“X德钢”、“背包客”、“黑老大”、“德育讲师”……对于这几个形象模板,钢子乐意保持网络江湖与现实生活中这种强烈反差,拒绝记者拍照。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要卖矿?是缺钱了?还是股东之间经营合作出了问题?

钢子:都不是。我还有别的矿。

《中国经济周刊》:49%的股权卖掉后,你是不是彻底退出了这个钼矿的经营管理?

钢子:这个钼矿,我有70%的股份。

《中国经济周刊》:价值9亿元的股权2亿元贱卖,从商业的角度考量,这笔生意合适吗?

钢子:我敢把这个矿的材料两次贴到网上,至少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这是一个手续完全合法有效的钼矿,是私人的;第二,我在合法的行使处分权,以1/4的价格把它卖掉。卖掉之后,做慈善,我愿意。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有人要买这个矿吗?

钢子:有3家企业在谈,但出价特别低。如果不行,我宁愿把这个股权以债券的形式捐出去。

《中国经济周刊》:能说说你的创富过程吗?

钢子:我14岁就跑到少林寺学武术了,折腾了一两年,开始倒腾服装,后来又到俄罗斯上了6年学,其间折腾生意,挣了不少钱,赔本生意也做过不少。我是农民家的孩子,小时候我妈忙着做生意,我跟姥姥过。我妈当年把药材种子免费送乡亲们种,她现在是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某品牌中药材供应商。在钼矿上,家族也支持了不少。

  壹基金传播部总监姚遥:微公益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贾雪|北京报道

2010年玉树地震期间,一种基于微博模式下的全新互动慈善模式诞生了,开始是一些明星和名人在自己的微博上呼吁微博客网友关注灾情,继而他们亲自参与救灾行动,以网友加自己一个关注便向灾区捐助一元钱的方式,形成了高达一百万粉丝的爱心团,通过具有移动互联网特点的微博实时互动,使得这些捐助事件的传播效应和网友的爱心聚焦效应数十万倍地扩大和增长,其公益慈善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远远超越了所有已知的公益慈善模式。

在网络生态里,微博慈善帮助了不少人,也让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中,但也引发了不少质疑,钢子的遭遇就是一例。微博慈善将如何发展,本刊就此采访了壹基金传播部总监姚遥。

《中国经济周刊》:微博慈善对传统的公益形式是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姚遥:最传统的公益形式,是上级发布红头文件,单位、居委会组织大家捐款,之后交上去。跟传统的公益形式相比,微公益的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模式。第一,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游离于单位的体制之外,依靠单位组织的公益形式受众面狭窄。第二,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有个性,对于是否要进行救助,大家喜欢自己做判断,而不喜欢别人的通知。“微博慈善”的形式给大家自由选择权,可以自己选择救助对象。第三,随着网络不断深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成为常态,在网上组织公益活动信息传播得更广、更快。

《中国经济周刊》:你认为微博慈善这种公益形式应该如何监管?

姚遥:微博慈善没有监管的问题,在“新浪微公益”平台上,有爱心团进行调查求助对象的实际情况,经过他们的认证,确保求助信息真实有效。

《中国经济周刊》:你觉得微博慈善未来会如何发展?

姚遥:公益活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微博慈善利用网络这个大的平台跟人们的生活结合得很紧密,未来的发展势头会非常好。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人们的行为模式也会不断变化,公益形式也要与之相适应地发生变化。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