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财政预算呼唤“博弈”机制

文显堂

《中国经济周刊》第28期刊登的《289个城市财政透明度大排名》一文引起社会共鸣。

当前,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据媒体披露,目前,有大量资金沉淀在机关团体的活期存款户头。中国机关团体存款在今年5月份同比增长20.3%,达到14.3万亿元。

导致财政资金大量沉淀,直接原因是由于中央实施了控制公款消费和反铺张浪费政策,关键原因是财政预算缺乏合理性,核心问题是财政体制问题。

当然,解决财政的体制问题,首先要从解决关键问题入手,真正让财政预算有谱。所谓的有“谱”,就是要有合理性,没有多少水分,完全没有水分也不可能。

那么,财政预算是否合理,究竟由谁来检验?怎么检验?是分配与使用财政资金的政府部门吗?是由政府领导进行最后的审核把关吗?

目前的状况,财政预算基本上是由政府自己说了算,是否合理,由政府自己作出判断。

作为政府,对于财政预算的期待,当然是要越多越好,这就需要有一个博弈方和博弈过程来进行制约,挤出水分。

那么,由谁来与政府博弈?中国财政预算恰恰就缺这个博弈,更缺乏博弈的过程。

或许有人会说,有人大监督,可人大代表里面就有一部分是来自政府的官员,而且还有主要官员。有他们在,谁还敢说个“不”字,谁敢与政府博弈?所以,导致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博弈不充分,水分很大。

财政预算的博弈,有利于财政预算的合理性,挤掉水分。但要让财政预算获得充分的博弈,首先要公开透明,接受双向监督,既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也接受全民的监督,并将全民监督转成人大代表实施监督权力的结果。

也就是说,人大代表不仅要靠自己对财政预算的合理性的分析与判断,还要观察公众对财政预算的分析、判断及反映,充分体察民意,分析民意,顺应民意,最后再实施人大代表的权力,对财政预算报告是否合理作出最终的判断和选择。这样,才能实现财政预算的充分博弈,增强财政预算的合理性。

其次要有一个博弈的过程,没有过程,博弈同样不可能充分。

财政预算报告要及早形成,及早公布于众,并充分利用媒体确保公民具有参与的可能与条件。

每一位人大代表都应该有体察民意的渠道和方式。例如,每一位人大代表当在互联网上有自己的博客,就财政预算是否合理的问题专门与民众进行互动,以便更广泛地汲取民众的意见。

如此充分的博弈,才有可能增强财政预算的合理性。

在博弈的过程中,财政预算编制部门要及时回答民众的疑问,甚至应当对财政报告的内容进行逐项解释,让公众都能看得懂。这是增强博弈效果的必要条件。尽管现在有财政预算报告的说明,但还是存在着“粗”的问题。

当然,财政预算的博弈不是对抗,而是保证财政预算的合理性,最终被民众所接受。

因而政府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将财政预算纳入博弈的过程,并且要进行充分的博弈,而不是有意回避博弈过程。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