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青海 > 正文

迈向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

郭卫利——

用生命守卫风清气正

本报记者贾丰丰

2020年1月12日,一个普通的周末,青海省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原副主任郭卫利像往常一样,结束加班回到家中,突感一阵猛烈疼痛,送往医院紧急抢救,却无力回天,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7岁。

1993年,郭卫利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人民检察院,一干就是24年,先后主办、参与办理各类违纪违法案件80余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2018年元月,郭卫利调任青海省纪委监委,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仅仅两年,他就和部门同事受理案件69件136人,审结率为100%,没有一起申诉复查、复审复核案件。

为官重在廉,做人贵在品。“我们作出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份报告,都关乎当事党员干部的人生,关乎好几个家庭的未来,关乎干部群众的期待,关乎正风肃纪的导向,容不得一点差错。”郭卫利生前这些话语,同事刘玉红至今难忘,“对党负责、对当事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这是他对我们重复了千万遍的叮咛”。

作为案件审理的“把关人”,“白加黑”“五加二”成了他的工作常态。有时同事们加班结束回家时,他常说:“你们先走,我休息休息再走。”时间长了,大家才知道,他所说的“休息”其实是在办公室将案情再细细过一遍,再想想有没有遗漏或不准确的地方。“遇上急事难事,郭主任总爱说‘我来就行,你们孩子还小,要多陪陪’。”同事赵玉珍说,他表面上不苟言笑,却热心帮助下属解决夫妻两地分居、把受表彰的机会让给别人、爱跟年轻同志探讨业务……

“初心不改,未来可期。”这是郭卫利的微信签名,也是他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的朴素追求。

郭晓荣——

扎根高原的扶贫干部

本报记者刘雨瑞

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妥帖的白衬衣,脚上却是一双沾满泥巴的运动鞋。眼前这位“混搭”装扮的干部就是郭晓荣,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扶贫开发局局长。

囊谦,青海南大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在这里,郭晓荣已经工作了30年。

1991年,关中汉子郭晓荣从中专学校毕业,追随父辈足迹,来到囊谦县香达镇。“父亲退休了还牵挂这里,一代人干不好的事就两代人来干。”郭晓荣临行前向父亲立下“军令状”,“一定要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

没有电、没有自来水,外出靠骑马,连土豆都吃不上。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把他吓走,反而激发了他的倔劲。

不懂藏语,好政策百姓也听不懂,咋办?郭晓荣想出个笨办法:与藏族群众同吃同住,不说也得说。白天边干边记,晚上反复诵读。日积月累,学会了藏语,他也成为藏族群众口中的“我们的晓荣”。

“扶贫既要‘上接天线’,不跑偏、不走样,还要下接地气,出实招、见实效。”郭晓荣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度过,“穿运动鞋,就是为了随时出发”。

繁重的工作让郭晓荣的身体不堪重负,他曾三次心脏病发作,幸亏救治及时,才脱离生命危险。在同事们眼中,他就是个扶贫“铁人”。在郭晓荣的工作日志上,有这样一段话:“如果累倒在路上,那就让我化作不朽的山脉,一直守望着我用青春热爱的雪域高原,还有扶贫事业。”

2019年,囊谦县3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扶上马,一定还要送一程。”郭晓荣说,“要继续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百姓走上致富路”。

来源: 人民日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