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改造 发布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清单
十部门发文推动数据开放互联降低物流成本

本报记者 王琰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经络”,连接产销、贯通内外,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质量。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动物流数据开放互联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建立物流数据资源开放互联机制,促进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首张物流开放清单发布

实施方案要求,深化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推动物流基础业务线上化、可视化、数据化。拓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实现物流数据实时采集、广泛连接和高效汇聚。支持物流骨干企业、平台企业强化物流数据治理,遵循“共享协同、多源校核、动态更新”原则,推动跨主体、跨行业、跨领域数据互联互通。

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国家物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清单,根据行业管理和政务服务需要,确定物流公共数据共享范围,加强企业资质、从业人员、车船注册、通关物流等数据归集共享。对已在国家有关部门集中管理的物流公共数据,加大“总对总”共享力度,健全信息更新维护机制,提升共享质效。加大基础设施、运力、价格等物流公共数据开放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张物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清单同步发布,开放力度为近年来最大。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中国民航局、国铁集团等部门单位将按实时、日、月、季度频率对十大类数据进行共享开放,细分项包括航班计划、船舶轨迹、高速公路货车流量、通关状态等。物流企业可利用这些数据优化运输、仓储、管理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据悉,本次物流数据开放互联已在武汉、宁波、重庆等东中西部16个试点城市陆续推进。

专家表示,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是全局性降本、系统性降本的有效手段,实施方案的出台将夯实物流数据开放互联基础,依法合规推进物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促进企业物流数据市场化流通利用,深化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整合,打通多式联运数据堵点,优化物流资源配置,释放产业赋能潜力,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规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交易范围、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

而在实践中,降低物流成本并非通过单一环节的“压价”,而是依托运输结构调整、技术赋能与政策协同的系统性改革。国铁集团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铁水联运集装箱量同比增长近17%。同时,自动化智能设备在物流业广泛应用,表明物流效率的提升正从局部优化向全链条协同稳步推进。

实施方案鼓励企业面向物流追踪、关务协同、智慧云仓、共同配送等应用场景,以及冷链、医药、烟草、危化、军民融合等专业物流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数据产品和服务,促进运输、仓储、配送、通关等环节高效衔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丰富物流市场分析、趋势洞察、风险识别等行业级数据产品和服务,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打通跨境数据链路,破解国际物流信息不对称问题,服务跨境商贸活动。

实施方案提出,完善物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实行物流公共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物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数据供给。推动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物流公共数据有条件无偿使用,对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物流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按照相关规定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根据经营成本、市场需求等合理定价,降低社会用数成本。加强物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跟踪监管和信息披露,规避数据违规交易。

加快释放产业赋能潜力

目前,我国物流成本优化仍面临深层次挑战。一方面,单一环节成本低与全链条运行成本高的矛盾依然突出;另一方面,物流经营主体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其抗风险能力与创新能力受限,可能影响行业长期竞争力。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仍有下降空间。

实施方案提出,加快释放产业赋能潜力。推动物流数据与产业数据等多源数据融合应用,促进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为能源、交通、物流等相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结构性降本增效。鼓励物流企业顺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面向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行业领域,深化跨行业数据整合利用,提升数字化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深化物流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优化融资、保险等产品服务,助力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网络货运、智慧物流等新模式,正为推进交通物流降本增效创造新可能。专家表示,当前,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已进入系统攻坚阶段。这项工作的推进,不仅关乎物流行业本身,更关系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产业竞争力提升与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未来,需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技术创新“深赋能”三管齐下,以物流体系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稳增长、提效能注入持久动力。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