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琰
为进一步发挥免税店政策支持提振消费的作用,近日,财政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完善免税店政策支持提振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自2025年11月1日起完善免税店政策。此次政策调整最亮眼的突破,在于让国货正式进驻免税店并享受退免税优惠。老字号非遗产品、地方特色特产等“中国好货”登上免税店舞台,不仅通过15%至20%的价格优势惠及消费者,更搭建起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
提升购物体验
11月1日起,手机、微型无人机、宠物食品走进免税店,国货与全球品牌同台竞技,中国消费者与出入境旅客迎来全新购物体验。
根据此次发布的通知,有关企业采购国内商品,进入口岸出境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销售,视同出口,退(免)增值税、消费税。口岸出境免税店、市内免税店用于销售国产品的经营面积原则上不少于其经营面积的1/4,同时应加大对国产品的推介力度,提升国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引入老字号产品、文创产品、非遗产品等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优质产品,增加国产品在免税店的销售。
国内商品进入免税店,采用“先销后退”模式,即以有税方式进入免税店,免税店以免税价格销售后,再集中向税务机关办理退税。进入口岸出境免税店、市内免税店销售的国内商品,如果为国内已上市销售的商品,出境时按个人自用物品监管,无需出口检验检疫。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措施将打通过去我国口岸出境免税店、市内免税店在销售国内商品方面存在的政策堵点,使主要类型免税店都能够适用国内商品退(免)增值税、消费税政策,旅客将能够更加便利地在免税店买到更多优质特色国内商品和国际热销商品,有利于满足出入境旅客多层次、多样化的购物需求,提升旅客免税购物体验。
打造地方特色
审批权限的放宽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举措。此次通知的另一大突破点,在于重构了免税店的管理审批机制,并大力推动购物流程的便利化创新。
据了解,该通知提出,口岸出境免税店设立、口岸出境免税店及口岸进境免税店经营主体确定方式变更等审批权限,将由现行财政部会同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审批,下放至口岸所在地省级有关部门审批。将现行口岸出境免税店经营面积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口岸进境免税店经营面积由国务院审批,调整为均由招标人或口岸业主与经营主体协商确定,经营主体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灵活调整免税店经营面积。
同时,通知明确,鼓励地方整合优化免税店,打造中国特色免税店。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商务、文化和旅游、海关、税务等部门,结合出入境旅客流量、旅游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因地制宜整合优化免税店布局,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购物场景。
专家表示,新政策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免税店的审批效率,更好发挥地方政府熟悉本地区情况的优势,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免税店布局;有利于不同地区免税店差异化经营,打造具有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免税店。
满足多元需求
为进一步扩大口岸出境免税店、口岸进境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商品品类,通知明确,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手机、微型无人机、运动用品等便于携带、消费者需求较高的热销商品纳入经营范围。同时,整合优化口岸出境免税店、口岸进境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经营品类清单。
新增的品类精准踩点了当前的消费热点。手机和微型无人机是“中国智造”的优势领域,将其纳入免税品类,既能满足出入境旅客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也是对本土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而运动用品、保健食品、非处方药和宠物食品的加入,则打破了过去免税品“高奢、非刚需”的传统印象,使其更加贴近民生,反映了国内消费升级和健康、品质生活的趋势。
另外,在提升消费者体验方面,通知聚焦于“便利化”,推出了两大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支持“网上预订服务”;推出了“市内预订、进境提货”的新模式。服务流程再造打通了市内店和口岸店的渠道,让消费者可以利用市内店选品更丰富、购物时间更充裕的优势进行挑选和预订,同时享受进境时提货的便利,完美解决了“出国时行李多、不便携带”或“市内购买后需复带出境”的痛点。
专家表示,这场涵盖退税优化、品类扩容、审批放权、服务升级的政策“组合拳”,既精准对接消费升级需求,更通过激活免税经济乘数效应,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