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琰
在全球气候治理深化与贸易格局重塑的双重背景下,绿色贸易已成为衡量国家贸易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在10月3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表示,实施意见作为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创新引领的鲜明特点。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比如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存在短板、物流环节降碳潜力有待挖掘、支撑保障体系不够完备等问题,制定了针对性举措。
精准聚焦
实施意见从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拓展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和技术进出口、营造绿色贸易发展良好国际环境、建立健全绿色贸易支撑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16条针对性措施,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更好地服务全球气候治理。
专家表示,这是我国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政策创新首先聚焦企业绿色转型能力建设。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外贸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展绿色产品认证,鼓励通过设备更新、工艺改造、再生原料替代等方式降低碳排放。在物流环节,“公转铁”“公转水”运输结构调整与绿色包装推广同步推进,综合保税区生物柴油混兑、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燃料加注等试点已在多地启动。为破解企业碳足迹核算难题,国家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正在加速建设,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已率先发布,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核算支撑。
同时,在建立健全绿色贸易支撑保障体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基于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等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绿色低碳行业的承保力度;加快外贸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建设;健全完善碳定价机制,扩大绿证绿电交易规模,进一步满足外贸企业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绿色贸易统计监测分析体系,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制度体系。
加速推进
当前,中国外贸“向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绿色低碳产品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产品和技术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是目前规模的5倍,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出口表现亮眼。今年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出口增速超过30%;光伏产品已经连续4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量去年首次突破了200万辆;铁道电力机车、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出口也保持着强劲增长。
实施意见提出,提升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引导外贸企业开发使用再生资源、可回收资源、可降解材料、可再利用废弃物等制造的产品。发展绿氢等可持续燃料贸易。探索发展再制造产品进出口。动态调整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支持按目录开展“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
不仅如此,绿色贸易孕育了新的市场需求,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增长点。
专家表示,“新三样”相关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产品竞争力;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有关部门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和政策扶持等因素,共同推动“新三样”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
事实上,这些转变都是我国绿色贸易竞争力的生动体现。李成钢认为,展望未来,我国还将继续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绿色贸易服务全球的能力,与全球更好分享绿色低碳成果。
协同发展
当前,绿色转型是世界经济重要的发展趋势和增长引擎,也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新兴合作领域,但也面临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挑战。李成钢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态度,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未来将重点从深度参与绿色贸易的全球治理、持续提升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绿色含量”、深化国内改革对接国际绿色标准三个方面,为绿色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据了解,国际市场青睐的不仅仅是中国优质绿色产品,还包括技术、服务、管理等在内的整套完整解决方案。比如,有中国企业向沙特出口绿色低碳建材,并提供整套节能降碳的设计和建造方案,帮助当地建成了30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还有中国企业向坦桑尼亚提供了包括新能源公交车在内的整套快速公交方案,提升了当地城市的通勤效率。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发展绿色贸易仍面临压力挑战,比如国际市场碳足迹门槛不断提高、降碳压力沿产业链供应链持续传导等。未来,需积极顺应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进一步为绿色贸易发展营造良好条件。
商务部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持续推进自贸谈判,提升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绿色含量”。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推动绿色工厂提质扩面,计划到2030年,国家、省、市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比提高到40%。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提出,下一步,将推动降低绿色服务贸易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有序扩展绿色产品认证范围。
专家认为,随着实施意见各项举措落地实施,我国绿色贸易正迎来多重机遇。绿色贸易不仅是贸易结构的优化,更是发展方式的变革,我国正通过这场变革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