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琰
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承压前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下一步,商务部将从释放政策效能、开展贸易促进、深化贸易合作等三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新的稳外贸政策。
巩固增长韧性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6%,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中国外贸通过持续的结构优化与业态创新,不断积聚新动能、开拓新赛道,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澎湃活力。
何咏前说,下一步,商务部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释放政策效能。进一步落实好外贸领域各项已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对外贸企业金融、就业、便利化等方面服务保障。做好政策宣传解读,推动涉企政策直达快享。进一步加强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新的稳外贸政策。
二是开展贸易促进。第138届广交会继续推出惠企举措,减免线下展位及线上平台费用。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展会,持续组织贸易促进活动,帮助企业开展供采对接。动态更新发布《外贸促进信息》《国别贸易指南》,为企业提供更多海外市场信息服务。
三是深化贸易合作。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贸协定,持续提升自贸协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比例,推进对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持续发挥进博会等开放平台作用,积极扩大优质产品进口。
专家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分化,地缘政治博弈加剧,部分经济体“去风险化”策略引致的产业链重构,都为外贸前景增添了显著的结构性与周期性风险。而中国外贸正经历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的关键期,传统政策工具对于支持新兴业态的效力可能减弱。因此,相关部门预先研究并储备多元化的政策“工具箱”,将最大限度减少政策时滞,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聚焦新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外贸企业的痛点集中在成本、订单、风险三大领域,通关便利化缩短时间成本、出口退税缓解资金压力、信保覆盖降低贸易风险,形成从问题到对策的闭环,这是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速逐季回升的关键支撑。
据悉,新的稳外贸政策将超越传统货物贸易范畴,重点聚焦于培育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和服务贸易这三大新兴增长引擎。业内人士预计,在数字贸易领域,可能包括探索建立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清单、支持平台企业构建全球化的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针对绿色贸易,政策储备或将集中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出口产品碳足迹核算认证体系,以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新型壁垒,并对企业低碳转型提供财政激励。而在服务贸易方面,则有望进一步缩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研发设计、数字娱乐、远程医疗)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并鼓励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全球交付。
落实好已出台政策措施需做好打通“最后一公里”和“精准匹配需求”。专家建议,在金融服务方面,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外贸企业特点,开发更灵活的汇率避险产品和跨境结算服务,实现“精准滴灌”,降低中小微外贸企业融资门槛;在就业保障方面,搭建“供需桥梁”,联合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针对外贸企业急需的跨境电商运营、外语客服等岗位,开展定向技能培训,同时建立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机制;在提升便利化方面,持续优化通关流程,开通通关“绿色通道”,缩短货物通关时间。
外贸稳中向好
前三季度,我国外贸不仅实现规模稳步增长,更在主体活力、结构优化、市场拓展等方面展现质的提升,印证了政策落实的精准效能。不仅如此,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各地结合产业禀赋与区位优势,推出个性化落实举措,形成“沿海引领、内陆崛起、沿边突破”的外贸发展新格局。
数据显示,截至9月份,我国出口、进口已连续4个月同比双增长。外贸大省挑大梁的作用持续发挥,前三季度,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五省市进出口合计增长5.2%,对全国进出口增长的贡献超过八成。西部地区外贸发展保持强劲动能,进出口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2%。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发送集装箱货物突破109万标箱,同比增长70.3%。重庆、成都等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通过该通道密集出口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形成新的贸易增长点。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辐射中国18省(区)75市163个站点,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及地区的577个港口。
不仅如此,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效果尤为显著。比如,山东省推出“小微企业外贸服务包”,提供免费信保、融资贴息等服务;江苏省建立“重点外贸企业白名单”,协调解决物流瓶颈问题。
专家表示,随着新一批政策储备的适时推出,叠加企业创新活力的持续释放,中国外贸不仅能顶住短期压力,更将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实现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