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2年内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国新办日前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对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业内人士表示,探索建立统一的要素市场规则、交易平台等,将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累经验,推动我国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覆盖东中西部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相关要求,科学确立试点空间布局,因地制宜确定重点改革事项,形成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施蓝图,将有效促进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已实现了市场定价、自由流动,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发育还不充分,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此次改革试点是深入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试点地区范围广、要素领域覆盖全、试点举措任务实、全国示范意义强等特点。
专家表示,选择以上十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突出了战略布局与区域代表性的综合考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这十个试点地区发展基础较好、牵引性强,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
从区域分布看,试点地区覆盖了东、中、西部。比如,东部的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等,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中部的郑州、长株潭等城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西部的重庆、成都,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引擎。这种广泛的区域覆盖,有利于探索不同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地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模式,为全国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借鉴。同时,这种试点区域结构也契合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业内人士认为,这十个试点地区中,既有郑州、重庆、成都这样的单个超大、特大城市,也有杭甬温、合肥、长株潭这样的都市圈,还有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等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顺应了当前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区域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各类要素资源聚集程度高、种类相对齐全,且对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需求较高。
不仅如此,北京城市副中心依托首都丰富的科研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和科技要素聚集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汇聚了大量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要素市场高度活跃;成渝地区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相关要素资源丰富。
坚持守正创新
实施方案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探索前沿突破的改革举措。
专家表示,细看实施方案,这次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紧扣推进协同创新、集约高效配置、引导合理流动等主要目标,既坚持问题导向,又突出系统集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李春临表示,试点探索各类新型要素配置方式是本次改革的一个亮点,亮点还十分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很多新兴领域涌现出新的生产要素。当前,新型要素发展呈现出很多有别于传统要素的新特征,要素配置方面也面临很多新情况。要探索形成新的市场和配置规则,增强新业态新领域要素保障,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希望通过试点能够进一步打破新型要素进入行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准入壁垒,推动更多新型要素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扎实推进这一关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对我国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为重要。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是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围绕“建机制、搭平台、优生态、促开放”,深入推进技术市场改革,支持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推动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技术市场体系。
激发市场活力
专家表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是加快解决结构性矛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建立公平透明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先进优质要素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的重要举措。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是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无序竞争的制胜一招。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所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涉及面广、影响程度深,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积极支持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围绕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央行设立了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消费和养老再贷款等。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约为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这两个指标在全世界位于前列;普惠小微贷款、科技贷款都比去年同期增长12%以上,养老产业贷款同比增长43%,均高于整体贷款增速。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央行引导各地深化区域金融改革。这次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10个地区中,多个地区开展了由人民银行牵头推动的区域金融改革工作。比如,北京、杭州、合肥进行了科创金融改革,重庆、广州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宁波、成都深化普惠金融改革等,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专家表示,推动实施方案落地,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要素的活力,使其高效组合、顺畅流动,最终汇聚成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高攀登”“向新跃升”的磅礴动力,进一步夯实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坚实底座。(依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