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武器化”,中国不怕!

本刊记者 孙冰

1227。

这是2024年中国企业在美知识产权诉讼新立案的数字。

24。

这是2024年中国大陆企业涉美“337调查”(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的针对进口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以及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的一项准司法程序)案件的数字。

只看数字你可能没有体感。作为对比,同期涉及日本企业的在美知识产权诉讼只是个位数,而美发起的“337调查”的企业中,超过50%都是中国企业。

这并不是个案,而是出海中国企业正在普遍面临的局面:针对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调查和诉讼呈现多发态势。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们面临的挑战很严峻,围剿很残酷。

图片

新华社发

1

为什么?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一般包括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内容。数据显示,我国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马德里国际商标、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过去,撑起中国企业出海浪潮主要是服装、家具、家电等技术含量不高的“老三样”;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成为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崭新名片;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脑机接口、卫星互联网、量子计算等诸多前沿科技产业中,中国企业也将成为全球创新重要贡献者。

图片

远洋滚装船在福州港江阴港区装运出口海外的乘用车辆。新华社发

因此,当中国逐步从“技术进口国”向“技术输出国”跃迁,美西方近年来将知识产权“武器化”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作为直接关系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价值分配的知识产权,不可避免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与大国博弈的焦点。

2

在知识产权上,中国企业是交过沉重“学费”的。千禧年前后可以说是中国DVD产业的黄金年代:中国企业生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他们请顶级的明星代言,豪掷数亿元拿下央视“标王”……

但是,一个繁荣行业在“专利大棒”下很快就走向了集体溃败。因为中国企业需要每台DVD机支付最高超过20美元的专利许可费,这意味着整个行业几乎都无利润可言。

别看今天中国5G全球领先,但在20年前的3G时代,中国企业也是苦哈哈地生产大量通信设备,但由于要缴纳非常高昂的专利许可费,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

图片

通信塔工正在架设5G基站。新华社发

那时候,当中国企业迈向通往世界的大门,却发现被困在“专利丛林”里寸步难行。但也有很多中国企业敢于在别人定义的世界蹚出一条路。

2024年,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榜单中,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6600件位居全球榜首,韩国三星电子(4640件)、美国高通公司(3848件)、韩国LG电子(2083件)排名第二到第四,第五位是中国的宁德时代(1993件)。

看到这些数据,让人想起那句被华为用为广告语的李白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但其中的艰难并不为外人所知。当然,也可以只用一个数据说明问题:12490亿元人民币,这是近10年华为累计投入研发费用,登顶全球专利排行榜第一名也并不意外。

3

华为的故事只是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敢于破局也勇于主动布局的一个缩影。拥抱全球市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共识。这不仅源于新一代中国企业的雄心与梦想,更深植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技术创新是全球通行“语言”,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

这意味着一场覆盖技术、标准与规则的隐秘角落与深层竞逐已悄然展开。

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过去,企业一般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开始思考知识产权的全球布局,但现在很多新中国企业从一开始甚至创业阶段就具备知识产权全球化的视野和战略考量。而且他们不仅把知识产权作为保护工具,还慢慢升级为可盈利的资产。

作为中国出海“新三样”的代表性企业,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就是一例。在宁德时代,知识产权部门本身已经是一个经营部门。2024年,宁德时代的知识产权年收入达到数十亿元。

据业界估算,随着几个技术授权项目的全球落地,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比如,宁德时代与美国福特汽车合作,就是宁德时代采用技术授权的服务模式,帮助福特汽车建造自己的电池工厂。

图片

在香港交易所外拍摄的宁德时代上市海报。新华社发

无论华为,还是宁德时代,之所以能够“玩转”知识产权,其实没有秘诀,靠的就是实力。

当中国企业从“交学费”的跟随者逐步蜕变为创新生态的贡献者,今天的中国也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实验室”,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从中国走向全球。

责编:周琦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