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连续仨月不变的道理

本刊记者 周琦

8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显示,1年期品种报3.0%,5年期以上品种报3.5%,均与上月持平。这是LPR连续第3个月维持不变。

一些网友要问了,为什么不通过LPR降息释放更强的刺激信号?尤其是LPR降低后,房贷压力可以相应减轻,能留出更多资金用来消费。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LPR的影响太多、太广泛,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关联的是房贷、消费贷等的利息,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还有资金流向、外汇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考量。

图片

新华社发

精准调控,避免“大水漫灌”

当前我国宏观政策的突出特点,是“精准滴灌”。

例如,8月12日财政部等部门公开发布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就是针对个人消费贷款、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定向”贴息。

这种“靶向治疗”式的调控,既能精准激活特定领域消费,又能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

反观全面降息的“大水漫灌”,副作用不小,可能导致部分资金违规涌入股市、楼市,形成资产泡沫。比如前些年LPR非对称下调后,部分城市出现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现象,多地不得不紧急进行“经营贷排查”专项行动,最终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才遏制住了资金套利冲动。

图片

从金融机构视角看,当前1年期LPR与存款基准利率的利差已经很小,若进一步降息可能引发“存款搬家”风险——也就是大家把存款拿出来,投向理财等领域,导致银行可贷款资金减少,甚至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行。

稳定汇率,防范外部风险

在全球货币政策周期分化的背景下,利率调整也必须考量跨境资本流动的“蝴蝶效应”。

目前美联储基准利率维持在4.25%~4.5%的高位,与我国基准利率的核心参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利差,已接近3个百分点。

历史经验显示,当中美利差倒挂超过1个百分点时,跨境资本流动就会出现异常波动。

2022年3月至11月,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持续倒挂并出现1.5个百分点的利差,我国在贸易顺差的基础上,外汇储备却一度减少1300亿美元,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超过8%。

这种资本外流压力会直接传导至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推高各行各业的生产成本,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导致国内成品油调价频次增加,交通运输成本也随之上涨。要不是咱们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有力,2022年的CPI涨幅很可能跟欧美一样“放飞自我”,吃喝拉撒全方位涨价。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热钱套利的冲击。

2016年新年伊始,离岸在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差曾一度达到史无前例的1600个基点。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央行通过在港中资银行在离岸市场买入人民币,并卖出美元,导致隔夜人民币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定价(Hibor)大幅上涨,隔夜Hibor利率一度飙升至66.8%高位。

这种“弹药消耗”式的金融防御方式,显然不符合当前的政策目标。

央行的选择其实也很明确——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外汇市场逆周期调节和预期管理。

而且,从政策工具箱看,进一步调控空间还有很多。

例如,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已安排但未使用的部分地方专项债结存限额等“定向滴灌”工具若能精准运用,就能在避免总量政策副作用的同时,还能为经济复苏提供持续动力。

尤其是美联储降息预期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LPR的“按兵不动”,可以保持政策连续性以稳定预期,又为后续可能出现的风险预留政策空间。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