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贷款600多万元,实际到手却只有500余万元,高达百万元的“服务费”从何而来?
2023年的某天,北京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吴某正为面临资金紧张的经营困难而发愁。这时,他接到一个贷款中介营销电话,该中介许诺可以帮他快速代办低息贷款。贷款中介再三打包票,表示吴某只需要提供营业执照和身份证,由中介负责帮他优化收入流水,并且“代办业务仅收取2个点的费用,银行贷款利率不超过5%”。
在中介的忽悠下,吴某和该公司签订了合同。随后,中介公司开始了一系列违法操作:通过转让空壳公司、先行垫资、虚构申贷材料等手段,帮助吴某从某银行机构获批一笔600余万元的企业经营性贷款。
正当吴某为获批贷款高兴时,贷款到账当日,中介公司直接分笔扣划近百万元“服务费”,给了他一个晴天霹雳。最终吴某仅获得信贷资金500万元左右,但却要偿还600多万元的贷款资金和利息。
事情曝光之后,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吴某虽追回部分中介费用,但仍遭受了财产损失,并且需要承担债务压力。
吴某的遭遇不是个例。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些非法贷款中介,他们以“快速审批放款”“低利率”“秒到账”等宣传口号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委托其“代办”相关贷款业务,并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非法中介采取的一系列违法手段,不仅会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甚至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背上巨额债务,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目前非法存贷款中介问题表现形式复杂,不法分子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常见套路迷惑金融消费者。
一是虚假宣传与低息诱导。部分非法贷款中介以“银行关系户”为噱头,利用虚假宣传手段让消费者误以为能够获得“额度高、利率低”的贷款,实际收取高额服务费。
二是违法包装骗贷。非法中介往往瞄准资质不足的小微企业或征信白户等特定人群,协助借款人虚构工作单位、贸易合同、银行流水、资产规模等申贷材料;有的中介还勾结银行机构个别员工骗贷,让借款人沦为“职业背债人”。
三是实施“套路贷”犯罪。这类中介以“小额贷款公司”等名义诱导借款人签订虚高借款合同或变相“担保”等相关协议,制造贷款交付的银行流水痕迹,随后通过设置违约陷阱、恶意垒高借款金额、虚假诉讼、暴力胁迫等一系列手段非法占有借款人财物。
金融消费者一旦陷入非法贷款中介精心设置的陷阱,不仅会面临财产损失、泄露个人信息,甚至违法犯罪的风险。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发现借款人未按照合同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或不具备贷款资质后,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借款人若无法提前归还贷款,将影响个人征信记录。非法贷款中介通过伪造资产证明、协助提供虚假贷款用途等违法手段实施骗贷,参与其中的借款人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此外,不法贷款中介通常会收取服务费、手续费、垫资过桥利息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消费者将被迫承担远高于正常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如果非法贷款中介将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出售给其他机构或个人谋取非法利益,消费者还将遭受骚扰及财产损失。
近年来,各地金融监管局加大对非法存贷款中介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记者从北京金融监管局了解到,该局压实银行机构责任,要求辖内机构加强助贷业务管理,严禁机构与非法存贷款中介开展合作,严禁银行员工与非法存贷款中介内外勾结。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日常监管、机构报送等手段,排查发现辖内疑似非法存贷款中介线索。并积极联动相关部门,深化源头治理与行刑衔接,对非法存贷款中介乱象形成强力震慑。
此前,多地金融监管局已多次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防范远离不法贷款中介,切实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一是从正规机构获取融资服务。消费者如果有贷款需求,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进行咨询或者办理。如确需中介服务,贷款前可通过金融机构官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渠道核实金融中介机构资质,切勿相信网上来路不明的贷款平台。
二是详细了解中介服务与合同内容。在申请办理贷款时,要注意看清贷款条件、贷款用途、贷款利率、还款要求、计息规则、提前还款约定、逾期罚息等重要条款。
三是增强风险意识,保护个人信息。消费者应妥善保管好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身份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不随意授权他人“代办”金融业务,不轻易点击不明网站和链接,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泄露或买卖。如消费者发现自己陷入非法中介陷阱,应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通过报警、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