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收到罚单200多张 券商合规风控能力待提升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有64家券商收到监管部门开出的200余张罚单,一案多罚、重罚,穿透式、全链条处罚的监管生态网已逐步形成。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屡禁不止,投行业务违规依然频现。在业内人士看来,监管部门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意在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严监严管背景下,券商亟须提升自身合规风控能力。

处罚辐射范围广、力度大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监管部门共对64家券商开出了超200张罚单。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上述罚单整体呈现以下特征:

其一,一案双罚(多罚)、重罚已成常态化。例如,6月27日,浙江证监局披露3张罚单,因吴某某在从业期间,存在向客户提供投资知识测试或开户知识测评答案、向客户返还业绩奖励、向未和公司签订投顾协议的客户提供投资建议的违规行为,其本人和中信证券绍兴分公司及浙江分公司一同被采取责令改正措施。

对机构和责任个人实行双罚(多罚)且重罚,是监管部门不断明确和强化证券服务机构责任的重要手段。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的证券服务机构和责任人处罚的同时,也震慑了潜在的违法违规行为。

其二,针对公司治理“关键少数”的处罚频现。国都证券原总经理杨某某使用其本人在国都证券开立的证券账户违规持有“成大生物”8万股股票,被北京证监局处以15万元的罚款。由于存在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明示、暗示他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以及违规买卖股票的行为,湘财证券前总裁、高级顾问孙某某被重庆证监局罚没1842.29万元,且5年禁入证券市场。此外,还有券商相关业务分管高管、质控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也因有关违规行为受到连带处罚。

业内人士表示,不断增多的案例显示了监管部门对券商高管违规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以及对证券行业合规性的严格要求。券商及其高管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

其三,穿透式、全链条处罚。3月28日,中国证监会对6家券商开出9张罚单,处罚原因涉及券商投行业务的全链条、全流程。比如,华林证券存在个别项目尽职调查不充分,质控、内核核查把关不严,立项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浙商证券存在质控现场核查不到位,内控流程不规范、内控意见跟踪落实不到位,保荐工作报告未完整披露质控内核关注的问题。

经纪、投行业务痛点待解

从业务领域看,投行业务仍是券商违规行为的“高发地”。

比如,今年5月,因违反上市公司再融资分类审核机制适用规定,上交所分别对中信证券及4名保代、国投证券及2名保代予以监管警示;华福证券、五矿证券也因在投行业务执业过程中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分别被上交所和深交所予以书面警示。

此外,券商上半年与经纪业务相关的罚单数量超过35张,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依旧是“重灾区”。

例如,今年1月,华源证券山西分公司的朱某某由于违规操作客户证券账户等行为,被山西证监局出具警示函;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两家公司的证券从业人员均因“抄作业”式违规炒股行为,在今年5月收到罚单,其中中信证券的李某某被罚没426.27万元,华泰证券的邵某被没收违法所得19.39万元,并处以88.18万元罚款。

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律师马佳分析,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部分员工自身守法意识不强,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滑向了违法违规的泥潭;第二,券商内部管控措施存在缺位,容易产生员工超出工作需要违规获取信息的情况;第三,违规炒股的实际违法成本较低,部分相关人员存有侥幸心理。

加大追责力度维护市场健康发展

拧紧“责任链”,守住“安全关”。证监会此前表示,坚持“追首恶”“惩帮凶”,通过加大追责力度,压实主体责任,引导中介机构审慎勤勉履职、从业人员廉洁自律执业。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监管部门始终把握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结合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意在维护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6月,券商分类评价制度时隔五年再次修订,证监会就《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从修订内容看,围绕强化监管惩戒与风险化解,规定重点突出“打大打恶”导向,优化评价结果下调手段,同时适当调整扣分分值设置,提升评价的合理性。“规定将有效震慑券商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长期看能够提升证券行业的整体水平,促进证券市场良性循环。”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称。

严监严管背景下,合规风控能力将成为券商展业的核心竞争力。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表示,券商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合规意识,确保业务操作的合规性,而监管机构应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