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截至2024年12月末)》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4295家,较2023年末减少195家,较2021年末则为减少307家。
从过去3年的数据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呈现出加速减少的趋势。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为4490家,2022年末为4567家,2021年为4602家。据此,202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减少77家,2022年减少35家。而过去3年累计减少的307家机构法人中,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减少的数量占比超过8成。
受访专家认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减少反映出近几年中小金融合并重组的改革趋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作出部署,并点名兼并重组和市场退出等方式。“未来几年,中小银行退出‘正在进行时’。”冠苕咨询创始人、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小银行收购、合并、重组进度加快,这一趋势在2025年后仍将延续,一些经营困难、竞争力不足的中小银行可能还会通过兼并重组或市场退出的方式实现整合。
三年减少307家 中小银行加速改革重组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不断减少,特别是农村中小银行“退出”的现象更为明显,这实际上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必然结果。
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曾表示,要加快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少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和层级;探索推动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兼并重组,通过发起行吸收合并、他行收购兼并多种方式实现村镇银行减量提质。从实践来看,省联社改革稳步推进,多地选择组建地市级统一法人农商行,“村改支”“村改分”案例频现。
据《金融时报》记者初步统计,截至202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4295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563家,农信社458家,村镇银行1539家。与之对比,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4490家,其中农商银行1607家、农信社499家、村镇银行1636家。据此计算,2024年,我国农商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分别减少44家、41家、98家,占总减少数量(195家)的比重超过90%。
“近年来中小银行加速退出的现象,本质上是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深化、行业分化的必然结果。”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头部机构加速下沉,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对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退出或合并实质上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然结果,也符合监管导向。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当前中小银行改革已迈入深水区,更多改革后拥有全新面貌的银行主体的出现,有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更好地适应现代银行业的发展潮流。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不断推动中小银行“优进劣出”与改革重组,有利于引入外部“活水”资源,增强银行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化解存量风险,为银行高效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打下坚实根基。
持续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的防范金融领域风险工作时明确指出,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采取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
薛洪言表示,从未来趋势看,中小银行合并重组仍将持续。监管政策引导行业整合,通过合并重组化解风险成为重要趋势,部分机构虽以新主体形式存续,但原有法人资格的消亡本质上仍属于市场出清。不过相较于简单的市场退出,更多中小银行可能转向“抱团取暖”,通过省内跨区合并、吸收合并等方式实现风险软着陆。这既是化解存量风险的必要手段,也是重塑中小银行竞争力、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必经之路。
周毅钦进一步表示,预计中小银行改革重组将呈现三个趋势。一是中小银行整合加速。以 “一省一策” 为指导,金融管理部门引导中小银行通过合并重组,减少机构数量与层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集中管理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整体抵御风险能力。二是回归本源与特色化发展。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引导相关中小银行重新聚焦县域、小微、“三农”,坚持主责主业,深耕中小银行所在区域市场,发挥地域和人力优势,开展差异化经营和内涵式发展。三是继续做好风险化解工作。面对中小银行造血能力不强、内控制度薄弱、风险抵御能力不足等问题,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推动经营不善、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积极进行风险化解,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理顺股权结构、完善内部治理,为中小银行稳健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