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超预期减少
经济网讯(记者 劳佳迪)7月23日,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包括央行在内的全部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94513.41亿元,较5月末减少了883亿元。这是今年以来外汇占款首次出现负增长,而此前,外汇占款已连续十个月实现正增长,本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减少的态势与市场预期出现了不小的差异。
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显示,从近两年外汇占款变化趋势看,年中新增外汇占款较少存在一定季节性原因。从具体数据看,国际收支主要科目变化、经济主体外汇存款新增情况并不能充分解释外汇占款余额本月近900亿元的下降规模。跨国企业收益转移、金融机构对外投资或是形成外汇占款余额明显下降的事件性因素。
“二季度以来,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状况及净顺差状况良好,形成了较多外汇流入,但6月净顺差相对于5月有所缩窄,这是形成六月外汇占款余额减少的原因之一。”交行首席分析师连平对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
据悉,6月份经常项目下,货物贸易净顺差约合1943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净逆差约合552亿元人民币,主要经常项目当月形成净顺差约1391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我国6月外商直接投资(FDI)合计新增约888亿元人民币,较上月多增355亿元人民币,预计跨境证券投资及其它投资也有一定净流入,也形成了一部分原因。
连平还指出,年初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特别是二季度以来新增外汇存款增加较多,并未形成实际结汇,这也是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超预期减少的原因。数据显示,6月新增各项外汇存款约合1717亿元人民币,虽然较上月少增538亿元,但是从绝对量来看,新增外汇存款规模仍然较大,这与人民币远期汇率预期看跌有关。
“还有一部分原因目前还缺乏足够数据支撑,比如在货物服务贸易、企业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外汇存款因素之外,跨国企业将收益转移至境外、金融机构对外投资也可能是形成本月外汇占款余额下降值得考量的因素。而职工报酬跨境支付、投资收益转移、政府和其它部门经常项目转移,以及金融机构跨境贸易信贷、海外投资等经营活动都有可能形成较大规模的事件性国际收支扰动。特别是在年中,跨国企业半年度结算会形成较大规模的结售汇活动。”连平如是说。
在中国金融系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外汇占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外汇管制较为严格,主要由外贸盈余和非本币外商直接投资构成的外币和资本流入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也成为了我国基础货币创造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