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的致富路
0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在风景秀丽的舜皇山脚下,山清水秀的紫水河畔,走出了一批勤劳智慧的烟农。“80后”的曾亮,就是紫水河边塘夫村的一名年轻职业烟农。他曾外出漂泊,打工谋生;他又返乡创业、开过网店;最后,他选择子承父业,种烟致富。

图片 1

返乡创业

2013年,曾亮是一名漂泊在广东的“打工仔”,在一家模具厂上班。因一技之长,在工厂待遇还算可观,一年下来能存下6万元收入。但由于父母年岁增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加之留守在家的小孩,即将进入学龄阶段,他不得不放弃打工,毅然决然选择了返乡照顾老人和小孩。

回到老家,他面临着一家人的生计压力,凭着自己爱学习、肯钻研的劲头,紧跟时代潮流,摸索着开起了一家淘宝网店,主要售卖一些农产品。一年辛辛苦苦下来,他的网店纯收入只有1万多元。

一年后,他感觉到开网店不是长久之计,琢磨着如何增加家庭收入。由于父亲是老烟农,他从小就亲身经历了种烟的艰辛。当听说市场上有一种适合当地的烟田起垄机,不仅可以减轻烟农劳动强度,而且能提高起垄的质量和效率,他就萌生了购买起垄机的想法,通过为周边烟农提供专业化起垄服务,可以有可观一笔收入。最后,在当地政府和烟草公司技术的鼓励和扶持下,他东拼西凑5万元多钱,买了一台烟田翻耕起垄机,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每年可以为周边烟农提供专业化翻耕起垄面积300多亩,纯收入达到3万元。

子承父业   

曾亮父亲是老烟农,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种烟辛劳,他决定接过父亲身上的重担,下定决心,开始自己种烟。

在种烟过程中,他对烟叶移栽、大田管理、病虫防治、烘烤等生产环节认真学习,总结思考,有不懂的地方,积极向老烟农或者烟草公司烟叶技术员请教,将每一个问题想方设法地弄明白,凭着一股子的拼劲和韧劲,慢慢掌握了种烟的各项技能。

正因为他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探索,肯于吃苦,掌握了种烟技术,懂得了生产管理,种出的烟叶产量、质量均要好于周边的其他烟农。当年,他种植了60亩烤烟,亩均产量达到300斤,纯收入达到10万元。

“一代比一代强,他肯学、肯钻、肯吃苦,种烟的水平比我这‘老把式’要强。”曾庆中说起自己儿子曾亮,眼神中充满着自豪,看到自己儿子种烟水平超过自己,满是开心。 

共同致富 

在第一年种烟成功后,曾亮开始思考,种烟不能总是沿用老方法,应该借助科技,对烟叶种植生产环节进行改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基于这样的想法,他在烟叶生产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大胆创新改进工作,让种烟尽量变得轻松。“因为有‘偷懒’的想法,总想着对传统的种烟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让种烟变得不再那么累。”曾亮在谈到自己创新的源动力时笑着说。

2021年,他发现烟叶病虫害防治植保工作,是一项既累又脏的活,尤其是高温开展植保作业,对身体健康是一种挑战。他通过多方了解,现在市面上推广了一种飞防无人机,能解决人工植保难题,做到病虫害统防统治,高效安全作业。为此,他特意跑到指定的无人机培训基地,学习了一个月,考取了飞防无人机驾驶资格证。他花了3万多元,买回来一架飞防无人机。该无人机每年可为周边村民提供烟叶、水稻植保面积5000余亩,仅此一项专业化植保服务,每年能给他带来3万多元的纯收入。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曾亮主动将自己学到的生产技术分享给邻近烟农,帮助周围烟农推广落实先进适用新技术,不少受益的烟农亲切的称呼他为“曾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塘夫村烟农从2020年12户共发展到25户,该村种烟面积从2020年600亩扩大到1003亩,户均种烟纯收入从2020年6万元提高到10余万元,实现了共同增收致富梦想。

近年来,曾亮坚持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带动周边烟农,推广烟稻轮作,在烟叶采烤后种植晚稻,全村推广烟稻轮作面积900余亩。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改良烟田土壤肥力,拓宽多元化增收渠道,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今后,我还将种植更多烟叶,发展更多副业,帮助身边更多人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曾亮谈到今后的打算时,满怀希望地说道。 (袁连井)

一审:周瑞峰 二审:孙晓萌 三审:周琦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51 6536349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15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