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廖仕伟会客厅——王立平vs崔自默的跨界对话
【人物】王立平、崔自默
【时间】2018年11月22日下午
【地点】北京1号爵士咖啡厅
【访谈】廖仕伟工作室-胡玉春i
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美
崔自默:王先生,我看您的书法清新俊逸,可我没想到您对中外美术史也那么了如指掌,更没想到您也会喜欢我近期的现代风格的绘画。
王立平:小时候我们家有一整套的《三希堂法帖》,我虽然读不懂,就当连环画看了。上高中时,学校图书室有大量的中外美术图书,我经常去欣赏,喜欢极了。我觉得耳濡目染很重要,一些不经意的背景资料都是丰富的营养,都会在将来影响到你某一方面的艺术创作。你的新彩作品是中西融合的,现代的、抽象的、意象的。
崔自默:常言道绘声绘色,音乐与美术关系密切。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线条,尤其是书法,章法、结字、笔墨里面,暗含着韵律、节奏以及音乐、舞蹈、建筑等等。看似单调的线条,总有它独立存在或交叉影响的理由。我的“新彩作品”与分形艺术,既现代又传统。
王立平:对的,各种艺术门类规律是相通的。比如唱歌,都是嗓子发出来的,美声、民歌、流行曲或原生态这些所谓派别,都属于人为区分。有了好嗓子,把握了发声基本原理,而后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升华,吴碧霞唱得那么好,就是综合了圆融了很多因素。所以,要从根本上思考问题,不应该划更多条条框框。界限越明显,就可能失去很多融合与创新的机会。我看你的学术范围和画大都是复合的、自由的、有道理的,没有太多束缚、局限。
崔自默:我尝试过各种绘画形式、方式,而更想做的是通过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提供一种思考的文本、模式、模型。
王立平:美是多种多样的,提供一种思考模式也是美。见到陌生的东西,开拓一种新思路,就会对它发生兴趣,也会把它当作一种美来敬畏,我搞摄影的经验,就是这种感受。
崔自默:您的摄影很高级,超越了技术层面。思考、思想、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验。“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声色全码”,声音与色彩都能分解为数码、符号。理性是高级的感性,逻辑继和数字都是美。
王立平:数学,真是美。虽然很多人觉得它枯燥,但那是一种高级形式,给人们一种新的认知与感受。启发思维方式,就是一种美,不是吗?
崔自默:对,思维方式包括了组合方式、搭配关系等等,继而创造美。人都认字,不见得会写诗;人都有五官,不见得都漂亮。很多人会口头表达,但写不到纸面上,一辈子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更别谈独到的思维、思想。字容易认,文章难写。技法好学,思想难学。
王立平:不能说音乐就只是七个数字,它是复杂的编排,再加上其他的因素,还有心理活动,敬畏甚至一点迷信,都属于艺术塑造方式的范围之内。作者气场大、境界高,也都是审美的组成部分。
崔自默:“名者,实之宾也。”艺术创作是一个熟能生巧、技进乎道、水到渠成的过程。一幅画看似就那么简单的一挥一洒,背后却需要知识酝酿、能力准备。
选择也是一种创造
王立平:六六粉里面六分之五是黄土,只有六分之一的药。我不知道你画画成功的比率是多少,但我想你一定是画出很多作品之后,从中选择出一些精品。
崔自默:的确。我小时候在农村棉花地里灭虫,就是摇着鼓风机喷六六粉,风刮过来弄在身上,太阳下一流汗都吸进皮肤了,也不知道害怕中毒。前年创作大画时,我还使用喷雾器上色,其实等于画室里常用的超大号的喷壶。当然,在面对一批作品时,精品需要选择出来。好比人们到海滩上捡石子,不同人会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捡回不同的玩意,然后也会赋予它们不同价值。
王立平:这种选择就是一种审美,也是一种创造。如何选择,代表着你的艺术观、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你对读者和观众要尽的那分责任。
崔自默:我写过《心鉴》和《心裁》,都是主张自己的心去鉴赏、去裁剪,而不仅仅是眼睛,更不能是别人的心和眼。我发现您的曲子有个规律,开篇都平稳、随和、朴实,通篇却紧凑、简练、浑厚。这也是文章的写法,起承转合,归于大气、真情。您的书法也一样,结构平中见奇,笔墨干净利落,平和而睿智,书如其人啊。
王立平:结构、布局谋篇,都是一种选择。一首曲子,局部可能存在相同符号,但看是放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中医中药也一个道理,配比差异、火候差别,效果也完全不同。这就是思维,这就是创造,这就是艺术。不管是颜色、声音还是词汇、结构,包括画画那随意的几道线,每个人表达都不一样,能成精品太难了。能让大众觉得美、喜欢、不忘记,长时间地选择了、接受了、共鸣了,那是能耐,谁也别说那个简单,别说那靠运气、侥幸。
崔自默:哪里有什么运气,天才就是勤奋。我之手耳心、我之思维,天人合一,始于偶然,存在于必然。
王立平:存在了、长久了、广泛了,抚慰了人心,就是经典。写两句容易、一首容易,再往下继续就难了。
崔自默:两句、一首也不容易,很多人一辈子写了那么多诗词,一句一首都没能留下来。您的87版《红楼梦》组曲,风格一致,又各不相同,难度是倍数的平方立方的增加啊,可想而知,前前后后那四年半,您是怎么熬过来的呀。
王立平:哭也不行啊,谁也救不了你。我那时最痛苦的是感觉后悔,选择了一件对我属于胆大妄为的事情,冒失了。写好了罢了,不挨骂也算写好了,假如写不好,以后也就再没这机会了,别人会说“你看看,他不行吧”,也就等于说你不适合吃这碗饭。
创作就是剔除多馀的东西
崔自默:人生的关键时刻,好机会不会总有,稍纵即逝,不可复得。不断学习,长真本事,等待机遇。能力,是被利用的,利而用之,是一个好词。像《红楼梦》这样的家喻户晓作品,选择它,就不能任性,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去适应它,去符合很多方面的约束条件。另外,听说您是第一个进剧组的,什么都还没有呢,您就已经完成了一首曲子。
王立平:导演王扶林有一种预感,音乐太重要了,所以就先完成了主题曲《枉凝眉》。“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是我确定的音乐基调。一年以后,当演员进组学习开班的时候,有音乐伴随着大家,效果就不一样了。
崔自默:好的影视作品是剪辑出来的,结构问题,此外,音乐极重要,好莱坞大片如果把声音关闭,只看动作就莫名其妙。音乐有情景感,演员会被带入,去体会、做动作,有发酵、药引子、催化剂的作用。那些年剧组选演员和歌者,未必是专业的、有名的,但务必是对的。顾问们在一起探讨的也都是文化和艺术的内容,不是惦记收视率、回报率什么的。千锤百炼,才能打造艺术经典。最终能留下的,是人间万般情,真情。
王立平:也多亏我最早进组,再晚一些可就真来不及了。后来我又反复琢磨《红楼梦》里的各个人物,怎么用音乐形象来解读他们。尤其是,我必须要用曹雪芹的思维来想象,他怎么把他的感觉赋予每个角色,假如用音乐来表述又会怎样。《红楼梦》描述事无巨细,却没有一个音符,我必须无中生有,从字里行间把音乐挖出来。这跟以前经历大不相同,《少林寺》、《大海啊故乡》、《驼铃》这些曲子,我怎么想怎么做,然后用艺术和美去让人接受,让人觉得只能是这样。现在,我只能把曹雪芹放前头,毕竟是他的人物、感觉、心理、性格、命运。这时候,我就不重要了,我必须撤到最后面。
崔自默:用曹雪芹的思维来做音乐,这就是“无我”的境界。只有适应和忠实于原著,也才能更好地征服并忠实于观众。
王立平:可实际上,这里面虽然不能有我,但到底还得由我来打造,所以还得有我。无我而有我,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剔除我,又融入我,塑造我。我得不断揣摩,替曹雪芹代言,替那些人物情景代言。自始至终、矢志不渝、坚持一贯地说曹雪芹的话,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曹雪芹。这一组曲子真是难产儿啊,我倾尽所有。
崔自默:《红楼梦》、曹雪芹、王立平,不是等号关系,却又三点一线,需要用心酝酿、妥帖安放。“虑而后能得”,“为道日损”,真似雕刻一件作品啊,它早已存在其中,就等您把它解放出来。
王立平:剔除我,去掉多馀的部分,留下的就活生生,有血有肉。仅仅一曲《葬花吟》,就用了我一年零九个月。那个总是哭哭啼啼的弱女子林黛玉,哪里是在问花问人呀,那分明是替人们叩问苍天啊,不也是文怀沙先生喜欢吟咏的屈原《天问》的境界吗?
崔自默:艺术精品总要经过呕心沥血,苦心孤诣。事实证明,直到今天,一听那音乐响起,就一股清凉灌顶,沁人心脾,感觉一切都对劲,不能更改,它就是《红楼梦》,没有不足或多馀的东西,自自然然,如土委地一般。
王立平:我有八字:“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崔自默:周汝昌先生有四字自况,“为芹辛苦”,大家知道他是最有影响的红学家,其实他也是国学家、诗词家、大书法家。要搞专门学问,成为大家、大师,诸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可缺少。
天才始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王立平:没有准备、积累,不可能有灵感。比如吃烧饼,虽然吃到第五个才算饱了,但是没有前面四个烧饼垫底怎么行啊。
崔自默:记得您的《大海啊故乡》,是词曲同时有的,一边写词一边谱曲,那时的灵感一定如观海听潮。还有《少林寺》里的《牧羊曲》,作词作曲两天完成,那也是渐悟与顿悟的交叉。再有《驼铃》,本来是给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做主题曲,却突破了原有故事情节与感情的局限,后来广为传唱,历久弥新。
王立平:那是在途中,坐在汽车上,晃晃悠悠,思绪万千,词曲忽然就出来了,我双手攥拳就唱了起来,把旁边人吓了一跳。其实,除了作曲,在其他方面我就是个呆萌,比如说吐烟圈玩魔术什么的,就是另外的路子。不过我有时也来精神,记得八十年代去河南新郑武警部队,看到小伙子砸砖头,我也来劲了,砸了五块,结果手肿了,赢了一斤水果糖。
崔自默:一个文人、艺术家,弹钢琴的手敢砸砖头,可见内心动力强大,激情澎湃。
王立平:虽说我热爱音乐,但也是逼上梁山。我13岁进中央音乐学院,刘诗昆、盛中国我们都是宿舍同学,他们那时候已经很厉害了。钢琴老师看我的手说条件很好,可是我私下想与其吭吭哧哧费劲弹奏别人的曲子,还不如让别人演奏我的曲子。于是,我最后选择了作曲。我去资料室看到那么多中外唱片,就希望将来也能留下一张盘在其中。
崔自默:目标即成功。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其成功之路一定始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缺一不可。
王立平:我父亲早年就告诉我,将来要想搞音乐没有厚实的底子可不行。比如施光南,也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家里有大量唱片,基础扎实,所以他能够搞出那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我还发现,中等智力的人可以成就大事业,超级天才可以无所作为。最后能留下的一定是少数,很多人注定只能属于分母。
崔自默:绝顶聪明除非抵达大智若愚。虽是中等智力,却能一以贯之,集中所有力量,一招儿鲜。聪明人兴趣广泛,容易蜻蜓点水,难以专心致志,最终百无一用。
王立平:人生旅途需要时刻判断、选择、思考。正确的思想方法就是生产力。感性很重要,但没有理性就好比看不见靶子就打枪。
崔自默:记得易中天先生2010年在中欧国际商学院演讲《禅宗的境界》,结尾时他放一首音乐,就是《少林寺》插曲《牧羊曲》,然后他把歌词通俗地解释了一遍,问大家:“这是什么,这就是禅。诸位,悟了吗?”
【嘉宾资料】
王立平,1941年生,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知识产权工作16年。国家一级作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爱好音乐、文学、摄影、书法。主要词曲作品有《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驼铃》、《少林寺》《牧羊曲》、《大海啊故乡》、87版《红楼梦》组曲、《说聊斋》等等。历任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终身荣誉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等。
崔自默,1967年生于河北省深泽县。理工科学士、硕士,艺术史学博士。当代学者型艺术家,创作范围涵盖众多领域,各类新闻及作品广见于报刊网络等媒体。拍卖作品多年名列“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家个人价格指数排行榜”第一名,开启中国画价格的“平方寸时代”。主要著作有《为道日损》、《章草艺术》、《艺文十说》、《莲界》、《得过且过集》、《心鉴》、《心裁》、《视觉场》、《我非我集》、《花有花期》、《默语默画》、《默禅》、《世界名画家:崔自默》、《崔自默新彩绘画》、《八大山人全集》等。现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协会主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职创作员,多所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