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成非遗传承重要力量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程绍德
贵报昨日刊发评论《非遗进校园社区有了法律支持》,认为非遗条例的出台,对于保护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解决“人亡技消”的困境意义甚大,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也有了法律支持。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说法。
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尽管如此,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非遗保护的环境和氛围依然不够优越浓厚、保护的方式缺乏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传承,而要想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非遗传承,首先要从青少年抓起,除了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外,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如此,才能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非遗、重视非遗、爱上非遗,将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真正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