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溯源:对时代和载体的理解
0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正在欣赏着艺术作品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正在欣赏着艺术作品(上官丽娟 摄

经济网讯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烙印,而艺术家的得天独厚之处在于,他们可以将自己对时代的理解融入到画作之中。

龚循明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近年来,龚循明和他的团队一直对陶瓷绘画作着严肃的艺术探索,通过桥接东西方文明的耦合点,将景德镇陶瓷文化从过去的器物装饰时代导向了陶瓷文化场域时代。

龚循明正在与到来的嘉宾分享着自己的作品

龚循明正在与到来的嘉宾分享着自己的作品上官丽娟 摄

2018年10月27日,“上海龚循明陶瓷艺术馆”在上海“世界你好美术馆”正式揭牌。一幅幅精美的陶瓷艺术作品陈列在偌大的展馆当中,是中国的陶瓷艺术向世界传播的中国审美、中国情怀、中国信仰,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家于世界万物的敬虔之心,以及对和谐世界的神往之心。对于一名陶瓷艺术家而言,这是时代给予的无上殊荣。

观展嘉宾不约而同的拿起手机记拍下自己喜爱的作品

观展嘉宾不约而同的拿起手机拍下自己喜爱的作品上官丽娟 摄

龚循明和他的艺术团队喜欢去到世界的各个地方,游遍山河湖海,只为能够更加贴近当下的社会,理解当下的人文和自然,并由此产生了一个系列的作品——溯源。

溯源中的作品有非常严格的准入门槛,“溯源在七年里做了八回展,每一回都是针对作品挑选作者,而不是以固定的作者作为一个团队来产生作品。”龚循明说,“溯源没有团队,而且每次展览的对象都不同,都是从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当中去挑选。”

溯源本身的意义就陶瓷艺术而言是上溯陶瓷文化之源、东方文化之源、山川大地之源。艺术家在这个时代下再次走向自然,再寻找内新与这个时代的交流与碰撞,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陶瓷艺术的新面貌。这正是龚循明与他的团队在做的事情。

“比如说我们五千年前的半坡文化,再上前的红山文化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唯一留给中国人的文化全都在陶瓷上得到了反映,都有很强烈的与时代相关联的气息。”龚循明说,“通过走出去,走向社会、人文和自然,在不断捕捉这个时代气息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龚循明作品之《灵空间》

龚循明作品之《灵空间》上官丽娟 摄

龚循明作品之《金屏》

龚循明作品之《金屏》上官丽娟 摄

龚循明作品之《黄河》

龚循明作品之《黄河》上官丽娟 摄

龚循明作品之《无题》系列

龚循明作品之《无题》系列上官丽娟 摄

龚循明作品之《在二O一五图》

龚循明作品之《在二O一五图》上官丽娟 摄

而陶瓷本身,作为一种语言的载体,其本源也可追溯到远古。

陶瓷是从远古就一直存在并记载下来,到后来中国进入文明史的文化,青铜器的出现,铁器的出现才有了更多文化的载体形式。而在造纸术被广泛利用时,陶瓷在同一时期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一大批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是把国画和纸本绘画直接移植到陶瓷上,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在龚循明和他的团队看来是本末倒置的。

“我们国画需要的基本的材料包括宣纸、墨、毛笔,在绘画的过程中,墨通过水在宣纸上得到渲染,一笔一划浑然天成。而陶瓷表面是玻璃体釉面,国画的淋漓尽致又如何能在硬质光滑的玻璃材料上表现出来呢?”龚循明表示,陶瓷材料本身所要传达的那种艺术效果是在其他艺术材料上都不可以替代的。

陶瓷釉面的颜色都是经过高温烧制出来的玻璃体材料,那种光洁度,在一般光线下所散发闪烁出的那种光芒,是这种材料本身的特点。

龚循明认为,在陶瓷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发明了诸如浅绛彩在内的多种绘画材料以及绘画技法,对艺术有贡献,但始终没有涉及到一个本质的问题——以我为主,以陶瓷材料的本身语言来反映艺术家的意志。

“当然绘画我们不仅仅是唯物质主义,材料好就怎么着。关键是陶瓷有这么好的绘画材料而我们的探索还远远不够。”龚循明说。 (上官丽娟 刘欣悦)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 公众账号获国家网信办红“V”认证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16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42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