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开歙砚满园春色的使者——大国工匠江亮根和他的非遗传承路
0
0
收藏
手机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顶部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4月12日消息,每年春天,一个南方小城都会成为踏春者和各路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个地方有着令人向往的美誉——中国最美乡村,梯田花海,小桥流水,烟雨江南入画来。

而今年春天,在北京第39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连续四天,这个小城同样成为了参观者和京城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次,是因为被唐后主李煜誉为“天下冠”、被苏东坡赞为“玉德金声”、被蔡襄惊叹“肯要秦人十五城”的歙砚。

这个小城,叫婺源。

在博览会开幕式上,江西省婺源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共同授名“中国歙砚(原产地)之乡”。在博览会展厅最显要的位置,一处设计走心、古朴典雅的徽派大院内,川流不息的参观者,用指尖轻抚那一方方宛若“孩儿面、美人肤”的精美歙砚,心生无限流连。

“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孔毅夫龙尾砚铭》中对歙砚的赞美之词。可以说,歙砚的前世,与帝王将相、迁客骚人为伴,有着太多的荣耀与传奇;歙砚的今生,却因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如今终于朝着一个新的春天,健步走来。

要讲述歙砚的今生,就绕不开一个人——国家级非遗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婺源县朱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亮根。 

1

在2017年4月7日北京展览馆第39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教授(右二)参观国家级非遗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亮根大师朱子艺苑歙砚珍宝。左二为京城资深媒体人郎丰君博士。李金亮 

非遗保护传承的困境及根源

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它的历史十分辉煌,很多帝王喜爱它,很多文坛大家挥毫泼墨赞美它,乾隆皇帝则以一词概之:国宝。但历史的辉煌掩饰不了它今天尴尬的生存状态:曾经的读书人必备之物、心爱之物,因为书写工具的变迁,几乎变得毫无实用价值——就是书画家创作,它的作用大多也只是一个盛墨的器皿而已。

其实,存在这一窘境的非遗项目,并非只有歙砚。              

毋庸置疑,近年来,随着政府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与持续关注,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打量非遗传承现状时,却也发现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很多非遗项目仍然陷于濒危的境地不能自拔。究其原因,很多人会娓娓道来:传承人青黄不接,缺少经费等等。这些当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其根本原因,仍在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物质、精神的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影视、歌舞冲击着传统戏曲,手工技艺被现代工业生产取代,文房四宝化成了一部笔记本电脑……可以说,很多非遗项目由盛而衰的根源,就在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民众物质、精神需求的变迁。失去了公众的需求,非遗又如何能独善其身?

1

2016年11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筹备仪式上,国家级非遗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婺源县朱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亮根与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北京烹饪协会会长云程、泥塑大师张锠、唐卡国大师娘本、仿古瓷大师黄云鹏等嘉宾共同获评“大国非遗工匠宣传大使”(全国仅十人)。郎丰君 摄

“痴人”江亮根破题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就只能任其自生自灭?当然不是!

江亮根认为,既然是需求上出了问题,那关键还是要从激发民众需求着手,重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空间。通俗点说,就是要让非遗融入时代发展,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培育非遗的新市场。

江亮根用自己三十年的从艺与创业经历,作了艰辛但富有成效的探索。

江亮根,1972年出生在婺源县江湾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没有接过父亲手中的农具,而是打了一个包袄,跟着大畈村的表姐学雕砚台去了。雕砚台是个苦累活,夏天,汗水混着满屋弥漫的石粉,污得满头满脸;冬天,冻得像馒头一样的手,还得握紧冰坨一样的石头与刻刀——但江亮根是个能吃苦而且执拗的人,认准的事情,再苦再难,他也不回头。为提升技艺,他又去安徽拜汪德钦、方见尘等名师学艺。1999年,学成归来江亮根在婺源县城开了家砚台店,凭着精湛的手艺和实在的为人,生意也挺兴隆。

婺源县原来有三个国营砚台厂,因为市场萎缩,经营体制也比较僵化,相继关门。2001年,位于县城汤村街的最后一个国营砚台厂也决定改制拍卖,当得知有人想买下厂子搞房地产时,江亮根坐不住了,马上写了一封信给政府,希望县里能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长远考虑,将砚厂转让给他继续经营。很幸运,县领导认可了他的想法。当时的江亮根年纪轻轻,并无经济基础,胸怀一腔弘扬婺源传统文化的热忱,他到处借钱,举债将老砚厂盘下,并更名为朱子艺苑——江亮根与歙砚的情缘,从此在新的平台掀开了新的篇章。

江亮根是个善于思考的人,通过几年来前店后坊小规模经营的实践,他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唱主角的现代社会,小作坊经营局限颇多:因为人力、物力均十分有限,难以展开品牌宣传;难以承接大的订单;难以开展市场调研,及时把握市场需求研发新的产品;更谈不上创新经营模式,培育、引导市场消费。

传统手工艺行业,我们无论给它冠以“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与艺术的结晶”等多少高大上的头衔,其生存的基础,仍然是市场,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对于歙砚这类因需求大幅萎缩而举步维艰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唯有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经营环境,实现创新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保护传承之路。

于是,在朱子艺苑这个平台之上,江亮根做了几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的事情。

一是打造“朱子”品牌。江亮根的想法是,立业的根本是诚信,诚信的载体是品牌。祖籍婺源的朱熹,是婺源文化与道德的高峰,以“朱子”为企业的品牌,就是要把企业也做成文化和品德的高峰。

二是网罗天下英才。江亮根爱看楚汉演义,喜欢讲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他说,论武力,五个刘邦也战不过一个项羽,但最后刘邦胜了,为什么?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的力量无穷!放到朱子艺苑,自己手艺再好,精力再强,一年能雕几方砚台?又有多少精力去创品牌、闯市场、谋创新?为此,他网罗天下名匠,高薪聘请了有“砚雕第一刀”美誉的制砚大师方见尘担任朱子艺苑的艺术总监,并以百万年薪聘请张硕、刘明学等著名工艺美术大师聚集于朱子艺苑。江亮根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的潜心创作。而闯市场、谋创新的事情,江亮根则组建了专业的市场营销队伍,让他们来干。

三是培育消费市场。对于经营者而言,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歙砚的实用需求大幅萎缩,培育新的消费市场,成为当务之急。江亮根运筹帷幄、历尽艰难,打了两场漂亮的攻坚战。

一战:打造歙砚大观园。

营销,一要引来潜在消费者,二要让消费者了解、认可产品。要实现这两点,江亮根决定走“歙砚文化+旅游”的跨界营销之路。江亮根要把朱子艺苑扩建成景区,而且测算投资要过三个亿。他的妻子惊呆了,朋友也不住规劝:投资这么大,你卖砚台什么时候能够赚得回来,不要生意不成还背一身债。江亮根却铁了心,如玄奘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走了开去。于是,坐等看笑话的有之,直言其“痴”的有之,为其心焦的也有之。

江亮根说,启动这么大的项目,风险自然不小,但他也不是盲目而为。他认为,自己手上至少有三张牌:一是婺源县旅游产业大气候已成,每年数百万的游客流量就是潜在客源;二是歙砚文化源远流长,且可感触、可体验,是优质的旅游资源;三是企业所在地天造地设——就是一代大儒朱熹的祖籍地朱家庄遗址,探访、瞻仰朱子遗风,感悟理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身就是很好的旅游内容。“玉德金声”的歙砚文化与“礼义仁智信”的朱子文化,精髓本就相通,二者融合为一,旅游项目得到丰富,歙砚文化也进一步升华。

2008年,经徽派建筑大师设计,歙砚大观园项目正式动工。这个园林占地17000平方米,包含两大功能区,朱子文化展区有朱熹手植古槠树、朱家庄、朱绯塘、紫阳书院、尊经阁等景点,歙砚文化展区有碑林、砚史馆、制砚作坊、砚台展厅等参观点,两个功能区以朱熹与歙砚的渊源为连接。历经五年的精雕细琢,一座精致、典雅文化园林,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五年的坎坷前行,江亮根很苦很累,但想到为家乡的先贤和传统文化留下了一份可以千年传承的念想,心里也很欣慰。他说,园子就叫“熹园”吧。

而今,熹园内每日游人如织。看一组数据吧:2015年,熹园接待游客18万人;2016年,接待游客42万人;今年春节7天,就接待游客2万余人。来自天南海北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浓浓的徽文化氛围中,认识了朱熹,认识了歙砚,深入了解了歙砚开采、创作之不易,懂得了如何欣赏一方妙手天成的歙砚——江亮根的砚台,就这么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二战:开设连锁体验店。

熹园成功的把消费者引了进来,江亮根紧接着做了第二个营销策划,就是让歙砚这一高雅艺术、国之珍宝走出去。

江亮根是个勇于创新的人,这次,他又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营销模式。歙砚的实用功能的确在日渐弱化,但由于歙砚天然纹理精美,艺人们后天创作又巧夺天工,一方歙砚,就是一件饱含历史与文化气息的典雅艺术品。在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人们不断追求更为高端的精神享受的今天,歙砚的鉴赏、收藏价值越发凸显。

江亮根正是看中了这点,决定将歙砚文化的体验店开进全国各大城市的高端社区,让精品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在体验店的具体经营上,江亮根采取了灵活的营销模式——顾客不仅可以买砚台,还可以租砚台,每月缴纳一定的租金,就可以把喜欢的砚台带回家作为陈设之用。对于一时不能下定决心是否购买的客户,还可以同意他先付款将砚台带回家,一年或者两年后,如果顾客不想要了,或者急需资金,还可以由朱子艺苑回购,不仅全额退款,而且还会支付顾客购买砚台款的利息。

这种经营模式一出,又有人说,只有“痴人”才会这样做生意吧!江亮根笑而不答,其实他心里有一本明白账:面对喜欢的艺术品,给顾客一个心理缓冲期,其实更容易成交。即便顾客确实退货了,企业按原价回购也没有亏,因为一来歙砚资源越来越珍贵,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高;二来企业本身就有融资成本,占用了顾客的资金,回购时返还利息,体现的正是诚信经营、顾客至上。

两场战役,战果不凡。旅游一块,带来门票收入过千万,带动砚台销售过千万。文化体验店模式可以不断复制,市场空间更大。然而江亮根没有流连过往,继续前行。他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刚刚发布,《意见》带给他的,既是责任,又是商机。从责任层面说,自己是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必须要承担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使命。从商机层面说,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进校园,对歙砚文化传承是莫大的契机。

为适应学生书法课的要求,江亮根要求设计师设计了一系列价廉物美、简洁实用的学生砚,并计划和教育部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合作,大力推进书法进校园。

1

2017年4月7,在北京第39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江西婺源被正式授名“中国歙砚(原产地)之乡”。郎丰君 摄

为宣传歙砚,江亮根牵头婺源歙砚协会,与婺源文化部门一起努力,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成功申报并获批了“中国歙砚(原产地)之乡”。为发挥好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江亮根提出了“企业+作坊”的经营模式,以朱子艺苑为平台,和其他小规模经营者在人才培养、订单提供、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今年的全国文房四宝博览会,江亮根年初就预定下40个展位。他说,众人划桨开大船,希望带着婺源各地的歙砚传承人一起走出去,唱响婺源歙砚的品牌。

1

2016年11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筹备仪式上,国家级非遗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婺源县朱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亮根(左一)与获评“大国非遗工匠宣传大使”(全国仅十人)并应邀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郎丰君 摄

江亮根,这位昔日的农家小伙,现在已经是歙砚制作技艺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大国非遗工匠宣传大使。他创办的朱子艺苑,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熹园,现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非遗传承的“朱子艺苑”模式

传统技艺行业,历史上大多以手工作坊经营为主。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小作坊品牌宣传不足、营销手段单一、创新意识薄弱、缺乏行业自律等不足,比较严重的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朱子艺苑,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企业经营思维,对小作坊经营的不足进行了较为有效的破解。

注重品牌经营。一是做好大宣传,朱子艺苑的宣传,涵盖了电视、平面媒体、户外广告、互联网、微信等所有传媒,还有每年几十万游客的现场宣传,有效提高了企业和婺源歙砚的知名度。二是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朱子艺苑把“诚信经营,精益求精”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其目标,就是要把朱子艺苑做成一块百年传承的金字招牌。

注重专业分工。术业有专攻,科学的分工有利于每一个环节做得更好。在朱子艺苑,原料采购、砚台创作、市场营销、后勤保障分工明确,各个环节的人员都能够用心做好本职工作。

注重市场研究。根据歙砚具有实用性、观赏性、珍藏性的特点,朱子艺苑在市场调研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五个结合,即与教育和书画创作市场结合,与旅游市场结合,与办公、家庭等室内装饰、陈设市场结合,与收藏投资市场结合,与文化礼品市场结合。

注重创新发展。在产品方面,坚持精品战略与大众化产品开发并重。一方面鼓励歙砚精品创作,以精品打造品牌;另一方面加大学生砚、礼品砚、旅游纪念砚等大众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新颖独特的系列化产品。在营销上,“旅游+”模式、社区文化体验店模式,都为歙砚传承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市场基础。

对于非遗传承,特别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朱子艺苑作了很好的探索。当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从小作坊到非遗企业的过渡,不是任何一个作坊经营者都能够轻易做到,它必须依托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要拥有一个有眼光、有胆魄、有能力、有情怀的非遗传承领头人。但是,一个非遗行业,如果拥有了一至两家龙头型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带动效应是十分显著的——龙头企业不仅能对传统作坊式经营的不足进行充分的弥补,而且其所有的宣传、调研、创新成果,都能够转化成全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和动力,最终催开一个行业的满园春色。(董陶 郎丰君)

我要说两句
| 退出
畅言一下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 公众账号获国家网信办红“V”认证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16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42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