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居下谈·大V面对面”系列论坛在上海举行。活动聚焦机器人领域前沿发展,先后以《等待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与《人形机器人的远方》为主题,汇集产业界、学术界十余位专家,共探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路径。
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副总裁胡春旭认为,AI驱动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当前亟需建立行业数据标准,构建高质量数据集。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谭维佳结合12年行业经验指出,前十年机器人产业渗透率低、二次开发成本高,陷入价格内卷。而具身智能的出现正在 “革产业的命”,大幅缩短开发周期与成本,更吸引了全球顶尖开发者参与技术迭代。她认为,具身智能无需等待AGI终极目标,在具体场景中 “沿途下蛋” 即可创造商业价值,中国在应用场景与硬件产业链上的优势将加速技术落地。
非夕科技创新业务技术负责人施丰鸣强调,需融合力控等多模态信息,实现闭环。他分享了公司在自适应机械臂领域的实践,整机力控响应频率1kHz。
大湾区大学信息学院访问学者姚嘉俊结合高危场景落地经验指出,数据采集难、工人接受度低是当前瓶颈,建议优先在招工难、危险性高的领域推动应用。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感知与自主系统技术专家朱华章提出,人形机器人应遵循“技术投入-积累-对接需求”的发展逻辑,现阶段应聚焦技术整合与系统优化。
芝能智芯烟烟从产业观察角度分析,机器人落地应沿“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路径推进,短期可依托RaaS模式加速商业验证。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关节负责人刘益彰透露,今年人形机器人销量预计达2万台。他强调应关注机器人附加价值,避免陷入低价竞争,并牵头推进行业标准建设。
古月居联合创始人顾强指出机器人形态取决于场景需求,呼吁行业避免盲目价格内卷,应注重生态建设与差异化发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尽管机器人在通用智能、数据标准、成本控制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在制造、零售、养老、应急救援等场景已显现出明确应用前景。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与生态不断成熟,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与规模化普及未来可期。
编辑: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