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趋势2025:解码中国互联网营销新地图——中国互联网营销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行。报告由中关村互动营销实验室联合秒针营销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京东零售共同发布。
互联网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和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营销领域的发展态势深刻映射着宏观经济的脉动与微观创新的活力。报告记录互联网营销创新特征与路径,探索互联网营销轨迹与趋势,注重传播生态改变对于产业发展及业态的影响,服务和推动实体经济稳定恢复发展。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在承压中实现13.55%的增长,较2023年提升近1个百分点,收入规模达6508.63亿元。2025年一季度,延续向好势头,在宏观经济平稳支撑下,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1368.08亿元,同比增长10.8%;营销市场规模达1841.65亿元,同比增长13.27%;两者合计3209.73亿元,同比增长12.44%,凸显市场的活力与韧性。
《报告》发现,互联网营销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告别传统的流量驱动模式,转向精细化运营阶段,探索内容创新与商业变现的良性循环成为核心方向。在践行“新质生产力”战略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引发深层变革,人工智能已升级为驱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深度渗透互联网营销内容生产、投放分发等全链路,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成为创新关键突破口。
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李凯致辞中指出,今年报告全新升级为《趋势2025》,并以“营销新地图”为精准定位,聚焦营销人最需要的解决方案,让数字时代的营销新路径、新方法真正落地可用。书中强调“技术加情感”的双核驱动,这一结论是基于大量案例提炼出的数字时代新营销范式,为行业提供了从理论坐标到实战导航的全面指引。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喻国明教授深入阐释了智能时代营销范式的根本性变革。他指出,当前营销逻辑正从物质功能的适配转向价值观与身份认同的契合,呈现出“粉丝经济”的深层特征。喻国明教授提出“灵识营销”前沿概念,认为它是一种基于深度认知沟通、通过信任与信仰建立情感联结的新型营销模式。与以往依赖大规模流量触达的方式不同,灵识营销强调在价值观、文化理念、身份与生活方式上的共鸣,实现更具黏性的信任转化与认同塑造。这一理念的提出成为本次发布会的重要亮点。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喻国明教授强调,营销者的角色将从事务执行者转变为战略指挥者,重点在于价值定义与情感连接,这正是应对行业变革的关键所在。
与会专家认为,综观2024年,互联网营销领域呈现出政策引领不断完善、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生产消费关系逐渐趋稳的特征,实现了增长与转型协同、新动能培育与旧动能更新并举、增量优化与存量盘活相互结合的良好态势。以“灵识营销”为代表的新范式正推动行业从流量收割转向价值共鸣,通过认知沟通与信任构建,实现品牌与用户在精神层面的深度连接,标志着互联网营销进入以心智感知与情感共振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向未来,我国互联网营销产业需坚定信心、精准施策,依托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与互联网营销市场内生动力,深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创新丰富营销与消费新场景,大力推进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持续向好的发展基础,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编辑:王红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