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发布报告 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为修订提供科学参考

10月24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引领 健康驱动”为主题的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现场发布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系列报告》,包括《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达标路径分析》《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经济影响评估》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国际案例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新标准情景下的达标路径、减污降碳协同效益与宏观经济影响,并提供全球最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动态与国外实践,可为我国迈入新标准阶段提供科学参考。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达标路径分析》在系统梳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情景目标值与阶段性安排建议,构建了近中期可达的新标准情景,并建立了可实施的达标路径,评估了减污降碳协同效益与健康收益。

“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标准也需要升级。基于当前空气质量与减排措施,我们开展了一些情景研究,将25μg/m3作为新的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作为一个参考目标,可以实现更大健康效益与持续改善的引领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提出。

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过程中,如何在环境改善目标与经济可承受能力之间进行权衡,始终是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关注的核心问题。对此,《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经济影响评估》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展开对四类标准修订情景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估及成本效益分析,也即2030年与2035年分别实现PM2.5年均浓度20µg/m3和25µg/m3目标的情景。

据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空气质量项目总监张伟豪介绍,在WHO发布新版《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对包括PM2.5在内的多种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指导值和过渡目标值进行调整后,美国与欧盟紧随其后,在2024年先后完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并发布新标准,分别将PM2.5年均浓度限值收紧至9μg/m3和10μg/m3。本研究围绕标准修订的触发因素、制度与决策流程、科学评估框架、成本效益评估等内容,对美国和欧盟的实践展开深入分析,并探讨共性与差异,可为我国乃至更多其他国家完善自身标准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编辑:孙庭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