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欧基金“向前一步”中欧制造·投研体系升级发布会成功举办。会上,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首次在公开场合,系统阐释了公司近年来全力推动的“工业化”投研体系升级战略。
窦玉明介绍,中欧基金正努力将“用长期业绩说话”的实现路径,从依赖个体转向依靠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基金的“制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中欧基金所提出的“工业化”并非“去个体化”。恰恰相反,在成熟的工业化体系中,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将进一步凸显,每一个个体都是“智慧生产线”上的关键一环。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契合未来投资框架的“第三代基金经理”。
自2023年首次提出“资管工业化”理念以来,中欧基金持续探索并制定了“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投研体系升级战略,最终将其凝练为“中欧制造”这一投研品牌。窦玉明坦言,真正的体系升级绝非一蹴而就,“这只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取得效果,预计还需要十年时间的努力。”
通过“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三化协同,中欧基金希望构建一个真正能够产出更高良品率并具备长期生命力的投研体系,让每一个专业人才更好地发挥天赋与专注力,并在组织中获得系统性的支持与赋能。
在此次发布会上,中欧基金投资总监黄华以多资产投资为例,详解了中欧基金如何将“工业化”理念实体化,以及如何构建清晰的可视化流程。中欧基金权益研究部副总监、科技组负责人杜厚良介绍,以中欧科技组为例,目前形成了13位基金经理和12名研究员的团队,每人都有精专的细分方向,在研究团队的专业化深耕之下,公司率先捕捉到了光模块、AI巨头等重大投资机会。
经过三年转型,中欧基金的“工业化”体系已初显成效,主动权益、固收、多资产、量化等团队均建立起深度协同又专业分工的作战模式,践行着“用长期业绩说话”这一目标,权益、固收投资业绩显著提升,一批内部培养的基金经理开始脱颖而出。
国泰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在13家权益类大型基金公司中,中欧基金主动权益投资能力近1年绝对收益排名第2,近10年排名第4。
编辑:孙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