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十位年轻的四川人怀揣着梦想,带着800万,来到贵州省福泉市,从“零”起步,也是从“磷”起步,创立了贵州川恒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用6年的时间,成为国内饲料级磷酸二氢钙的龙头企业。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的“半水湿法磷酸成套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被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股改后的公司更名为: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恒股份),并誓欲实现“三个一百”的目标:1、资产过100亿,目前已有130多亿;2、市值过100亿,目前已达150亿;3、产值过100亿,2024年达到59.06亿,预计2025年实现75亿。
说起川恒股份所取得的一系列荣誉和成就,公司党委书记李子军表示,这一切取决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技术和产业循环。
资源要素是企业的根本保障
李子军介绍,磷矿资源具有稀缺性,是企业的根本保障。公司有资源优势。川恒股份旗下拥有小坝磷矿山、新桥磷矿山、鸡公岭磷矿山,以及老寨子和老虎洞大型参股磷矿,磷矿石作为磷化工的基础原料,其储量大、品质好,这是公司的主要优势。
拥有自主采矿权证的三个矿山,优质磷矿储量1.76亿吨。其中小坝磷矿山和新桥磷矿山为生产矿山,具备300万吨/年的磷矿生产能力。鸡公岭磷矿山为新建矿山,设计开采能力250万吨/年,该矿山建成完工后,每年生产能力将达到550万吨。
川恒股份的新桥磷矿3#井口
川恒股份的控股子公司的老寨子磷矿,磷矿石总资源量5817.18万吨。其中,钼矿石总资源量234.24万吨,钼金属量0.304万吨,同体共生钒(V2O5)资源量(推断)0.301万吨,同体共生镍资源量(推断)0.015万吨;川恒股份参股的大型磷矿——老虎洞磷矿,矿区面积5.3 km²,磷矿保有资源储量近3.71亿吨,伴生氟资源量约640万吨,碘资源量约6200吨。
此外,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也是核心动能和第一生产力。公司用好、用足这一软性资源。
多年以来,公司持续与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采用研发项目合作、订单人才培养、设立“川恒奖、助学金”、建设高校实习基地、开设川恒“订单班”等方式,建立起在以上高校的有效影响力和良好雇主品牌形象,每年均保持高校毕业生的引进以搭建人才梯队。
目前,公司多个技术人才分别获得国家、省级、州级、市级表彰,技术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王佳才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同时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石膏技术部总监李剑秋荣获“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等。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发展动力
川恒股份认为,资源只是先天优势,技术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多年来,公司以专利技术、研发能力等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李子军说,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创新是川恒的灵魂”这一理念,紧紧围绕磷及其伴生资源,持续推进磷矿石全资源要素开发与利用。
公司的“半水湿法磷酸成套技术”“半水磷石膏改性胶凝材料及充填技术”分别被评为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采用半水磷酸制造饲料级磷酸二氢钙,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能耗低。
川恒股份龙昌基地航拍图
半水磷石膏作为胶凝材料可取代水泥,用于充填矿井,消除磷石膏堆放带来的安全与环保隐患,降低矿山充填成本治理矿区地质灾害,低成本、无害化、100%解决磷化工行业半水磷石膏利用难题。2024年川恒股份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无废企业”典型案例。
自主创新电池用无水磷酸铁生产装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系统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了生产成本,技术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明星产品——饲料级磷酸二氢钙,引领亚太地区生产技术水平;消防磷酸一铵,填补了我国高性能消防一铵的市场空白。
公司成立的工程技术研究院,共有研发人员200余人,近3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亿元。
公司还参与制定了10项国家标准、13项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获得发明专利120余件;荣获多个国家级奖项;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循环产业是企业的绚烂生命
面对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川恒股份围绕资源,以技术进行“矿化一体”开发,走磷矿石开采——选矿——精深加工——磷石膏充填采矿四个循环经济的道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川恒股份龙昌基地—硫酸装置
李子军说,纵向产业链表现为,以磷矿石资源为基础,向下游延伸至磷化工、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形成资源+加工+产品的链条。具体如:在上游资源端,拥有多个磷矿资源,保障了资源长期供应,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波动风险;在中游加工端,核心产品为全球领先的饲料级磷酸二氢钙,以及技术门槛较高的消防用磷酸一铵,而传统磷肥业务占比相对较小,差异化竞争明显;下游高附加值领域中,在新能源材料方面,布局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切入电池正极材料供应链;在氟化工方面,利用磷矿伴生氟资源,生产无水氟化氢等产品,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新型肥料方面,开发水溶性肥料等高端产品,适应农业精细化需求。
横向产业链表现为多元化拓展,如:新能源材料横向延伸:从磷酸铁向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延伸;布局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原料),形成磷-氟-锂多线协同;最后形成的工业废渣—磷石膏改性胶凝材料用于充填采矿,形成绿色循环磷化工产业链。
2024年,公司一般工业固废—磷石膏综合利用率139%,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为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粉、石膏砖、路基材料、充填材料。公司还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通过规范生产过程、加大环保投入,在“渣”“气”“水”的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尾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均远低于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陈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