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中国奶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厦门举行,会上发布了《世界奶业中国方案:高质量引领的奶业现代化答卷》(下文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奶业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和奶业发达国家之间上百年的差距,目前中国奶牛养殖业已在奶源基地、原奶质量、产业实力等多个维度上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介绍《报告》要点内容
从奶源基地建设纬度来看,中国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集约化水平已在全球名列前茅,种养一体化等新方向、新理念、新举措方兴未艾, 走出了一条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奶业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从原奶质量维度上看,报告显示我国连续1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做到了抽检“全覆盖”,乳蛋白、乳脂肪含量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头部企业伊利原奶的核心质量指标——菌落总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以蛋白质、脂肪、菌落总数、体细胞这些原奶核心指标为例,2024 年,中国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的原奶乳脂率、乳蛋白率,皆满足欧盟标准的要求;体细胞数也优于欧盟标准。以消费者们最关注的菌落总数为例,后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每单位(如克、毫升等)检样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总数。牛奶的菌落总数客观全面反映牛奶在养殖端、贮存端以及运输端的设备先进水平、综合管理能力和卫生状况。而降低原奶的菌落总数是全世界从古至今致力破解的难题,欧盟规定生鲜乳中菌落总数≤ 10 万 CFU/mL。对比伊利集团的原奶为参照,伊利在每年使用的原奶接近1000万吨的庞大基数的基础背景下,连续两年的菌落总数平均值低于1万CFU/mL,远优于欧盟标准。这意味着,伊利完成了一项划时代的进步,上百万头奶牛年产出近千万吨高品质牛奶。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对于行业而言,高质量的原奶可以为我们的乳制品加工提供优质的原料,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中国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中国奶的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完全可以放心地喝。”
从产业实力维度来看,自2003年开始,中国牛奶产量一直位于全球前四,成为全球牛奶主产区之一。2000年中国奶牛年单产水平不到美国同年的1/3,而到了2024年中国规模牧场单产已经达到美国水平。中国用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奶业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奶业产业化历程。实现这一历史性突破的供应链支撑,离不开养殖环节的机械化和数字化转型。其中,伊利集团的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等数字化设备为全行业提供系统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引入牛舍等奶牛养殖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电子耳标等奶牛个体身份标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个体识别、行为分析与体况监测,基于传感器技术监测奶牛行为和生理,奶牛精准饲喂系统,牛奶计量、品质检测与分析软件,牧场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作为行业龙头,伊利亲历并推动了中国奶业从追赶到超越的华丽蜕变。伊利将与中国奶业同仁一道,坚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