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曙光携手中科星图 发力太空算网普惠全球

从无人机配送到低空观光旅游,从商业航天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空天×计算”正展现出强大丰富的赋能能力和激动人心的场景想象。

7月8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25空天信息大会”上,中科曙光与中科星图联合签署了《太空计算领域的合作开发协议》。本次签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一戎,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出席见证。中科星图党委书记、总裁邵宗有,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任京暘代表双方签约。

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太空芯片研发、开放普惠太空算网建设等课题,共同推动“太空计算”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

中科曙光总裁历军表示,未来空天一体的云计算体系逐步会形成,未来这个合作我想可能我们需要用三年或者三到五年的时间形成一个地面的计算系统和太空里面的计算系统联合组网,形成一朵综合的云体系。

中科星图党委书记、总裁邵宗有表示,现在国内半导体产业,无论是计算、存储还是通信芯片,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所以,使得我们构建面向太空计算的专用芯片成为可能。

中科系强强联手,构建太空计算创新链路

无论是政策所指,还是产业所向,空天领域正在迎来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窗口期。这也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场景,“太空计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卫星作为承载遥感观测、卫星互联网、灾害预警等关键任务的核心载体,同时也可以承载从“数据采集”到“边缘智能”,再到“天地一体化”智能算力运营的任务。但这些都需要“空天×计算”的深度融合,构建全新的创新链路。

正是基于对“太空计算”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度共识,中科系的两家公司一拍即合、强强联手。

中科曙光作为我国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在高性能计算、存储、安全、数据中心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领先的市场份额,并充分发挥高端计算优势,布局智能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打造计算产业生态,为科研探索创新、行业信息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可信的支撑。

而中科星图则是空天信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整合者以及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推动者,以数字地球为基础,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天基能力和空基能力,构建了集数据、计算和应用于一体的空天信息服务体系。

一个是“计算专家”,一个是“空天能手”,双方的强强联手的目标无疑是构建太空计算创新链路,携手打破“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算力瓶颈,推进新兴计算场景能力建设,为我国下一代数字经济发展提速赋能。

据透露,未来双方将联合研发面向太空计算场景的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专用芯片,并推动“芯片—整机—算网—数据—应用—生态”的全链路太空计算创新。研发中,中科星图将提供太空计算场景需求,中科曙光则发挥先进计算领域优势,主导芯片和系统架构设计。

多方共建释放“太空算网”,推动空天技术惠普全球

此次合作不仅仅是两家企业实现了“算力技术”与“空天场景”的深度耦合,更是希望推动更多行业伙伴共创,进一步释放“空天×计算”融合创新力。

据透露,双方将积极推动“在轨智能处理 + 地面深度应用”模式,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标杆,推动太空计算服务向深度与广度延展。这些应用不仅涵盖应急救援、气象、海洋、农业等传统场景,更面向低空空域管理、电磁感知等新兴前沿领域。同时,还将通过太空计算服务广泛赋能通信、环境监测、智能交通与导航、边缘计算与物联网等多个行业应用。

尤其是值得一提的是,双方将与众多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打造开放普惠的太空算网。该算网将构建覆盖“用户(端)- 星上(边缘)- 天基(云)-地基(云)”的协同智能计算架构,以实现算网资源的智能调度与数据实时处理。

而且为降低企业参与“太空算网”建设门槛,双方还将推动太空芯片接口、星载计算平台规范、空天数据处理模型等核心技术与应用标准制定,并筹备组建“太空计算产业联盟”,以吸引软件开发商、数据提供商、高校科研院所、重点用户单位加入,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开放普惠的“太空算网”推动太空计算应用落地场景的进一步拓展。比如,为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领域提供高速宽带互联网接入,实现通信领域的高速覆盖;卫星在轨对遥感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并直接下发分析结果,更高效准确地完成遥感与环境监测;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船舶导航等提供实时定位纠偏、路径规划与运行优化;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计算服务,进一步推动航天产业商业化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