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崔晓萌
当你在深圳喝着下午茶,无人机为你端上餐品;在公园散步时,头顶十几架无人驾驶飞行器有序的掠过天际——这些曾经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在变为现实。
近日,中国民航局颁发了两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这是全国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意味着中国低空飞行开启“载人时代”。
亿航通航(左)及合翼航空(右)获得全国第一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
如果说低空经济是一场“造车运动”,此前的适航三证(TC/PC/AC)解决了“车能造”的问题,那此次OC证的颁发则意味着“车能上路”。这张被称为低空经济“驾照”的证书,标志着企业具备安全合规开展商业飞行的能力。
四证齐全,亿航智能用了将近5年时间。未来市民可在广州、合肥等地购票体验空中观光,甚至尝试“空中公交”通勤。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透露,未来3~5年间会在各个城市逐步开通航线,让更多城市可以乘“飞的”出行。
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图片来源:亿航通用官网)
这场“升级”的背后,不仅有技术的突破,也有政策的支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民航局也在推进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推动简化低空飞行计划申报和审批,改善通航运行环境,支持地方设立20个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在深圳,无人机早已化身“空中外卖员”“空中搬砖侠”“云端急救侠”“麦田守护者”等众多角色。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与“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已达7.6万余家,其中2024年1月至今新增相关企业1.5万余家。另外,从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来看,近期的热门概念,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已申请相关专利超110项,较去年同期新增近40项。
有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8591.7亿元。
尽管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但低空经济仍面临“成长的烦恼”。空域管理需要更精细的“空中交通规则”,基础设施建设需加快布局起降点和通信网络。
尤其是低空域飞行与民航飞行有着本质区别,有一系列问题待解。
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全球低空经济论坛秘书长罗军说,低空飞行与高空民航的飞行两种使用场景所需要的定位技术、安全保障需求完全不同。
可以想象,未来城市上空可能有百万架无人机飞行,规则与空中信号保障将十分重要。空域的放开必须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完善与保障,不然空中无人机相撞事故频发,将为低空经济带来灭顶之灾。
深圳罗湖休闲公园城市空中交通展示(体验)中心(图片来源:亿航通用官网)
此外,大众对无人机低空载人飞行的接受度也需要时间积累。从产品研发到“持证上路”再到普及,需要建立更多的示范样板、运营中心,让保障体系更完善。
如今,中国的低空经济也站上了全新的起点。未来我们的生活或许是这样:早晨用手机软件打“飞的”穿越城市,中午无人机送来“云端外卖”,快递还可以“空投”到家……
当打“飞的”成为日常,低空经济带来的便是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
责编:周琦